僧伽提婆
十六国时期佛教译经师。原籍罽宾(克什米尔)。前秦建元(365—384)中,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译经。十九年(383),成《阿毗昙八犍度论》。翌年,复成《阿毗昙心论》。后渡江南下,适高僧※道安已逝,遂被迎至庐山,继续从事译述。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又为慧远译出《阿毗昙心论》、《三度法论》。自隆安元年(397)起,与毗宾沙门僧伽罗叉合译《中阿含经》(已佚)。晚年至建康(今南京)弘扬《毗昙学》。
十六国时期佛教译经师。原籍罽宾(克什米尔)。前秦建元(365—384)中,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译经。十九年(383),成《阿毗昙八犍度论》。翌年,复成《阿毗昙心论》。后渡江南下,适高僧※道安已逝,遂被迎至庐山,继续从事译述。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又为慧远译出《阿毗昙心论》、《三度法论》。自隆安元年(397)起,与毗宾沙门僧伽罗叉合译《中阿含经》(已佚)。晚年至建康(今南京)弘扬《毗昙学》。
书名。清代藏族编年体历史著作。朵喀·才仁旺杰著。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拉萨藏文本刻版传世,现有汉文译本。内容记述18世纪初期及稍前西藏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宗教活动等,其中对雍正五年(172
见“母则黑儿普”(672页)。
清代旗务上的例行公事。旗制规定,八旗人丁每隔3年编审1次。届期,八旗都统、盛京将军、各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饬所属各佐领简稽新旧壮丁。凡及龄(各时期不一,分别为15、18、16岁)、或身高5尺以上、
即“诺曷钵”(1954页)。
元明哈尼族土司。明属临安府。今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清嘉庆《临安府志》卷18“土司志”:官桂思陀之部分置。明初,土司阿英(哈尼族)归附,赐姓钱,授长官司副长官,世袭。其司距府治西南140里。东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辽上京故城西南(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5里之白音戈勒)。时该地为南朝使臣至契丹上京必经之官道。窑场面积较大。专烧茶绿釉和黑釉大型瓷器,主要产品是契丹典型器物鸡腿坛。此
明代云南土官。傣族。任威远州(治今云南景谷县)知州。正统二年(1437),遣使向明廷贡马及银器,得赐彩币等物。继遣随乃吾等进贡,明廷赐以金牌、信符、织金文绮。六年(1441),明廷颁给金牌,命合兵征麓
云南宁蒗永宁部分纳西族的一种家庭形式。妇女是每个家庭的中心,是家庭维系的纽带,世系依母系计算,生产、生活资料归母系家庭占有或所有,财产按母系继承,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这种家庭组织的建立,与
即南北朝时期的周朝别称。以皇室为鲜卑宇文氏(其先为匈奴苗裔)而得名。参见“北周”(527页)。
见“兀答里卫”(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