傜僮传
书名。广西少数民族风俗志。1卷。清诸匡鼎(字虎男,号桔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汉族)撰。“傜僮”,为广西少数民族之泛称。内分3部分:首记瑶族风俗,如衣饰、房屋、饮食、瑶刀、战法、乐器、刻木、种类等;次记壮族风俗,如衣饰、居室(麻栏)、歌圩、婚嫁、祭祀、迷信、牛酱等;再记“仡僚”(侗族)之鸡卜、踩歌堂、罗汉楼及“伶人”(仫佬、毛南)、“但人”(水上居民)、水人等族之分布、习俗等事。为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等。
书名。广西少数民族风俗志。1卷。清诸匡鼎(字虎男,号桔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汉族)撰。“傜僮”,为广西少数民族之泛称。内分3部分:首记瑶族风俗,如衣饰、房屋、饮食、瑶刀、战法、乐器、刻木、种类等;次记壮族风俗,如衣饰、居室(麻栏)、歌圩、婚嫁、祭祀、迷信、牛酱等;再记“仡僚”(侗族)之鸡卜、踩歌堂、罗汉楼及“伶人”(仫佬、毛南)、“但人”(水上居民)、水人等族之分布、习俗等事。为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等。
苗族妇女头饰。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银制,形似水牛角,中空,重达2斤,外刻双龙抢宝。上雕花纹,通常戴在帽子上,并与银牌等饰物配用。角尖上有时缀有几撮羽毛。一般在盛大节日或婚嫁时戴之。相传采用牛角形式是
地名。藏语音译。位于西藏西部。居民最早是香雄人或羊同人,后来之藏人。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赞普朗达玛之后代尼玛衮之子在该地始建地方政权,属西藏管辖。乾隆《大清一统志》及《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均明确规定属
靰鞡鞋的一种。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是一种布筒皮底靴,过去鄂伦春人一年四季皆穿(有的只夏季或春秋季穿)。底用犴皮或熊、野猪、公狍脖子皮制,靴帮是用多层布纳的,有的上绣花纹
见“东山皋落氏”(515页)。
清地名。康熙三年(1664)置。位于奉天府西南,治今辽宁盖县。境域东西112里,南北145里。东至凤城,西滨辽东湾,南临复州,北界海城。汉属辽东郡。魏属平州。晋、隋为高句丽地。唐置盖州。辽为奉国军。金
?—1895清代循化街子工头人。青海循化(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清光绪二十年(1894)初,乘老教与新教因缠“达斯达尔”(头巾)方式不同而发生争执之机,暗中支持老教,与支持新教的韩老四
见“回离保”(781页)。
西域古地名。 ①汉轮台。《史记·大宛列传》作仑头。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时破此城。此后汉遣田卒数百人屯田于此。归使者校尉领护。《汉书·西域传》引桑弘羊言: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魏书·西域传》
见“移剌温”(2066页)。
地区名。位于今吉林省东北部。清宣统元年(1909)置。治所在南岗,又名局子街(即今吉林省延吉市)。辖域东界汪清县,西连敦化县,南接和龙县,北邻宁安府。辽属蒲卢毛杂等部地。金置海兰路。明置塞珠伦卫(即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