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己
殷墟甲骨文雍己二字作合文。商王。名伷。大庚之子,小甲之弟。 卜辞中雍己之祀序是大戊、雍己、仲丁,与《史记·殷本纪》之世序雍己、太戊、仲丁不同。殷墟卜辞中列为旁系先王祭祀。雍父 相传为黄帝之臣。杵臼的创制者(《世本·作篇》)。
殷墟甲骨文雍己二字作合文。商王。名伷。大庚之子,小甲之弟。 卜辞中雍己之祀序是大戊、雍己、仲丁,与《史记·殷本纪》之世序雍己、太戊、仲丁不同。殷墟卜辞中列为旁系先王祭祀。雍父 相传为黄帝之臣。杵臼的创制者(《世本·作篇》)。
183—255三国时会稽长山(今浙江金华)人,字正明。少为郡吏,因凌统表荐,被孙权试用,有战功,迁屯骑校尉。吴建兴元年(252),从大将军诸葛恪攻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为前部,合战先陷阵,大破魏军,
唐时因在咸阳县西南,长安城西渭水上,且与长安城便门相对,故名咸阳桥,亦名西渭桥或便桥。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水上。杜甫《兵车行》:“尘埃不见咸阳桥”,即此。
清康熙三年(1664)置。为奉天府治,治今辽宁沈阳市城区。1910年裁入奉天府。1913年府废,以其直辖地置奉天县,寻又改名承德县。后因与直隶省承德县重名,故于1914年改名沈阳县。
见“九陌钱”。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今丽江县西北。辖境相当今云南怒江流域以东和兰坪、丽江、永胜、华坪等县以北地区。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府。
①春秋时卫大史。卫侯称他为“社稷之臣”。②隋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字思敬。少有远量,博览群书,兼善辞令。仕萧梁,历任中书舍人、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中等。曾奉书入关,与杨坚(隋文帝)结为好友。及
清宫殿名。在北京圆明园二宫门(出入贤良门)内。殿中悬有清世宗题“正大光明”匾额。清代雍正至咸丰年间,历朝皇帝凡住圆明园期间,大都在此朝会听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
唐开元元年(713)升雍州置。治长安、万年二县(今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铜川市以南,武功县、乾县以东,蒲城县、渭南县以西地区。开元二十一年为关内、京畿二道治。五代梁改为大安府。唐复故名。北
西汉置。治今河北蔚县东北。属上谷郡。西晋废。
官署名。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由原巡警部探访队和民政部之稽查缉捕局合并而成。专司侦探、缉捕等事,行动机密,相当于京城地区的秘密警察机构。分设缉探中队、左队、右队,每队有官弁兵夫四十二人。三年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