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洛(雒)阳

洛(雒)阳

城名、县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二里洛河北岸。原为周成王时周公营建雒邑的成周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加以扩建,为春秋后期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战国时改称雒阳。因位于雒水之北得名。地处天下之中,漕运方便,而且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有伊阙,背靠大河,利于防守。东周以后,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新莽以此为陪都。绿林起义军所拥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于此。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以后至北周先后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治。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北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汉魏故城,据《元康地道记》:“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故又称为“九六城”。北魏时,有三市:西面西阳门外有著名的洛阳大市,附近是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区。南面宣阳门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区。交易农产品和牲畜的小市,则在东面青阳门外。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明帝所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北魏全盛时,全城有佛寺五百所;又于龙门凿石窟佛像,是我国伟大的艺术珍品。北魏末年,城被毁于战火。隋以后废。一在汉魏故城西十八里,即在今洛阳市。隋大业初建,以为东都;武周续修,改称神都。隋、唐洛阳故城,据《新唐书·地理志》:“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东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周围约七十里。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东、南、北三市,唐又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均都于此;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均以此为陪都。隋以后先后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今洛阳旧城系金哀宗时改筑,周长八里三百四十五步,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对汉魏、隋唐故城遗址都作过考古勘查,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许乃钊

    ?—1870清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贞恒,号信臣。道光进士。曾任河南、广东学政。咸丰三年(1853)任江南大营帮办,后因赞助镇压太平军有功,擢江苏巡抚。率军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并在上海依靠苏松太道

  • 昭惠国后

    即“周娥皇”。

  • 李朴

    1063—1127北宋虔州兴国(今属江西)人,字先之。绍圣进士。历官西京国子监教授、虔州教授。钦宗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监祭酒,以疾不能至。有名于时,宰相蔡京欲笼络之,他力拒不见。高宗初除

  • 陈苑

    1255或1256—1330元江西上饶人,字立大,世称静明先生。幼习儒学,尝有授之金丹术者,不信。后得陆象山书,喜谓“足以致吾知,足以力吾行”。于是尽读陆氏及其门人所著,尊从陆学。时朱学已定为科场程式

  • 振群丛报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907.12.4)在上海创刊。月刊。振群学社主办,李葭荣(怀湘)、王之瑞(云五)主编。以“开通民智,造就立宪国民之资格”为主旨。

  • 邓进忠

    唐末、五代湘阴(今湖南湘阴西)人。世为土豪。随兄进思组织武装,镇压黄浩起义军。进思卒,继任岳州刺史。天祐二年(905),降楚,举族迁长沙,得赏赐甚厚,为衡州刺史。后唐同光中卒。

  • 完颜伯嘉

    ?—1223金北京路(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大明城)讹鲁古必剌猛安人,字辅之。明昌进士。贞祐四年(1216),任震武军节度使兼宣抚副使,提控太和岭诸隘。奏荐西京副统程琢为同知西京留守,兼领一路义军,以图恢

  • 旧唐书

    书名。五代后晋官修。二百卷。记载唐代历史。纪传体。其中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 十卷。天 福 六 年(941)开始修撰,开运二年(945)完稿,以赵莹、张昭远、贾纬、赵熙等人用力最多。成书时刘

  • 正卫郎

    散官名。明洪武四年(1371)置。初授库副使、仓丞等,后内官品秩屡更,则专授从七品内官。

  • 司鞍长

    官名。清代内务府上驷院属官。掌服驾。乾隆三十二年(1758)设,正六品。四十五年额定三人。所辖有司鞍、司辔等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