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郡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分武陵郡置通宁郡,太建七年(575)改名。治沅陵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大业三年(607)改辰州复置。辖境相当今湖南沅陵县以西、以南的沅江流域和贵州清水江(沅江上游)下游一带。唐武德四年(621)改为辰州。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分武陵郡置通宁郡,太建七年(575)改名。治沅陵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大业三年(607)改辰州复置。辖境相当今湖南沅陵县以西、以南的沅江流域和贵州清水江(沅江上游)下游一带。唐武德四年(621)改为辰州。
官署名。明清都察院所属诸道之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设监察御史八人。南京都察院亦置,设监察御史二人。在本道之外协管后军都督府、大理寺、行人司、在京府鹰扬等八卫、安化等四府,以及直隶和州等处。清
即“杜光庭”。
官名。南朝梁置。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流外八班中的六班,代旧奋武将军,大通三年(529)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四班。
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雷州路(治今广东雷州市)。属湖广行省。辖境相当今广东茂名市以西,海南省及广西钦州、北海、防城港、灵山、浦北、合浦等市、县地。元末废。
?—前832西周时陈国国君。约公元前854—前832年在位。名宁。陈慎公之子。时周厉王无道,被国人放逐,共和行政。死后子孝继位。
①(?—191)东汉末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字伯慎。少有名誉。灵帝中平元年(184),以大司农转司空。次年,拜车骑将军。率破虏将军董卓镇压湟中北宫伯玉等羌、汉人民起义。后历任太尉、卫尉等职,封互乡侯
即“郭元振”。
见“张长林”。
书名。清黄叔璥撰。八卷。康熙末年,作者为御史巡视台湾,乃搜采旧籍,参以亲身见闻,撰成此书。卷一至卷四为《赤嵌笔谈》,卷五至卷七为《番俗六考》,卷八为《番俗杂记》。记载台湾山川、物产、气候及民情风俗,颇
即“珠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