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为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的困难和准备与昆明族作战训练水军而开凿,引交水为源,周四十里。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东南一片洼地。池成后引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一水北出为昆明池水,以为长安城给水。十六国姚秦时池水枯竭,北魏太武帝和唐德宗时都曾修浚,引丰、交诸水合流注池。自唐太和时上源引水石堰废坏,池遂干涸。宋以后湮为田地。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为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的困难和准备与昆明族作战训练水军而开凿,引交水为源,周四十里。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东南一片洼地。池成后引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一水北出为昆明池水,以为长安城给水。十六国姚秦时池水枯竭,北魏太武帝和唐德宗时都曾修浚,引丰、交诸水合流注池。自唐太和时上源引水石堰废坏,池遂干涸。宋以后湮为田地。
即“蒙古翻译房”。
建筑构件。立于每段钩阑(栏杆)或栏板两端、顶端带有雕刻的柱子。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形(瓜楞),柱头雕刻式样有莲、狮、卷云、盘龙等。墓道两侧也有用望柱者,陵墓前的墓表亦称望柱。自宋一直沿用至清。
三国吴在溇中地置。治今湖南慈利县西北。南朝梁以后废。《宋书·荆雍州蛮传》:“天门溇中令宗侨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元嘉十八年(441),蛮田向求等破溇中”,即此。
使职名。南监牧使简称。又名监牧南使、南牧使。唐时,置于原州(治今宁夏固原)西南一百八十里,辖十八监,一说十五监。安史乱后渐废。
官名。宋初置,初为开封尹副贰。后设开封少尹二人,若遇他官领尹事,则改少尹为判官。治平三年(1066),命判官一人领使院事,民间俗称之为“南司”,掌审察文移簿籍。神宗元丰改制,定为正八品。
书名。清钟体志撰。一卷。体志,字泽生,四川射洪人。是书辑钟氏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上会办南洋大臣陈宝琛的时务条陈四通,附上彭祖贤禀一通。钟氏力主御侮,所拟攻防战守事宜颇具体。以海防急务为杜
后(後)书名。五代后周尹拙、刘温叟撰。十五卷。记刘承祐事。已佚。
官名。十六国前燕曾置。北魏为御史中丞之改称,主御史台,颇重其选。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定为从三品。东西魏沿置。西魏恭帝三年(556)改官制,遂罢。北齐复名御史中丞。
1454—1523明宁国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字大经,号敬轩。成化进士。授盐山知县,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正德三年(1508)官至大理卿,断案常抗刘瑾意。十二年进右都御史。世宗即位后致仕,卒于家。著有《敬
官名。或称都护西域、使西域都护。西汉置。汉武帝时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宣帝神爵二年(前60,一说三年),以郑吉并护鄯善以西南道、车师以西北道,称都护西域骑都尉,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