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招讨使

招讨使

①使职名。唐贞元末始置。为战时权置军事长官,兵罢则停。其下有副使等。任命时多冠以某某道名或战争方位名。北宋亦置。为一路至数路地区统兵官,掌招抚讨伐事务。南宋初,位宣抚使下、制置使上。对金战争中,往往以文武大臣遥领金统治区招讨使。其官署称招讨使司或招讨司。辽、金、元亦置。辽负责统领编入军籍之俘降军兵,金掌招抚征讨及接受贡纳、颁给赏赐等事,元掌招抚征讨事。②明清土官名号之一。明仅四川设一员,从五品,为土官署招讨司长官,其下有副使,受地方长官约束,世袭,其承袭事隶兵部。清沿明制。雍正间改土归流后废。

猜你喜欢

  • 南台江

    即今福建闽江流径福州市南一段。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南唐建州帅陈海败吴越兵于南台江;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吴汤和自明州渡海攻福州,驻师南台河口,福州遂下,皆即此。

  • 功曹佐

    官名。汉功曹的佐吏。《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四引《会稽典录》,谓魏朗从郡的书佐转为功曹佐,又进为功曹史。

  • 汉缺

    清代官缺之一。亦称汉官缺。指为具有汉族籍身份之官员而专设之额缺。凡内外官缺中,除宗室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内务府包衣缺之外,皆为汉官缺。其专属者,有宗人府府丞,顺天府府尹、府丞,治中,通判,照磨

  • 张闿

    265—328晋丹阳(治今江苏南京)人,字敬绪。安东将军司马睿引为安东参军,甚加礼遇。转丞相从事郎中、给事黄门侍郎、本郡大中正,以佐翼勋赐爵丹阳县侯。睿即位后,出补晋陵内史,筑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

  • 集州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巴州置,“以东北有集水,因以为名”;一说“以万山所集”得名(《太平御览》一百六十八引《十道志》)。治难江县(今南江县)。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天宝初改为符阳郡

  • 建州左卫

    明代于东北地区女真族聚居地所置卫之一。约在永乐八年(1410)至十年间,分建州卫置,在今吉林珲春一带,以原建州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掌卫事。二十二年,为避鞑靼侵扰,迁回今朝鲜北境会宁故地。宣德八年(143

  • 严州图经

    书名。有两部。南宋绍兴九年(1139)董棻撰,八卷,已佚。淳熙十三年(1186),南宋陈公亮重修,刘文富纂,现存三卷。严州治今浙江建德东北。卷首有子城图,建德府内外城图,府境总图,建德、淳安、桐庐、遂

  • 周恭王

    恭或作共。西周王。姬姓,名繄扈,或作伊扈。穆王之子。停止昭王、穆王四方征伐政策,明法息民。史称他能改正昭、穆过失《国语·鲁语下》)。

  • 千秋宴

    见“千秋节”。

  • 大中大夫

    官名。(1)即“太中大夫”。(2)金、元、明文散官名。金、元为四十二阶之第十八阶,明为四十二阶之第十六阶。金从四品上;元从三品,宣授;明从三品,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