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
①佛教名词。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戒)等种类。律者,法也,系对“戒”的解释,规定犯与不犯、轻与重等各种界限。②道教名词。系防止道士“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灵宝、新天师道等道派沿袭佛教戒律,制“五戒”、“八戒”,以及吸取儒家伦理思想而制定“十戒”和其他戒律。
①佛教名词。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戒)等种类。律者,法也,系对“戒”的解释,规定犯与不犯、轻与重等各种界限。②道教名词。系防止道士“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灵宝、新天师道等道派沿袭佛教戒律,制“五戒”、“八戒”,以及吸取儒家伦理思想而制定“十戒”和其他戒律。
在北宋燕山府城内(今北京城西南隅)。金天会五年(1127)劫宋徽宗至燕山府,“馆于延寿寺”,即此。
?—约571北朝时魏郡(治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字世仪。北魏末,东徐州刺史元邃引为主簿。后为雍州刺史贺拔岳宾客。宇文泰镇夏州,任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深得信任。封大行台郎中。以迎孝武帝西迁有功,封博平县子
汉代的一种谪戍制度。因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故名。讁同谪,即谪发,始于秦。据《汉书·武帝纪》,天汉四年(前97),发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等出朔方击匈奴。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
书名。宋熊蕃撰。一卷。宋代建茶已名传天下,壑源、沙溪以外,北苑独称官焙。其书记自宋初至宣和年间,建茶之采摘、焙制与进贡法式。所载模制器具,颇多新意。为研究茶叶栽培、制造和宋代贡制的文献资料。淳熙年间其
书名。金孔元措撰。十二卷。元措,孔子五十一世孙。是书系据其先辈所撰《家谱》及《祖庭记》两书增益而成,计二十六门,八百四十事。卷首为孔子像与庙宇、山林等图。卷一至卷九记前代至金皇统、大定、明昌以来崇奉孔
书名。一卷。清嘉庆年间高鹗辑录清代有关吏治之文章编成汉文《吏治辑要》。道光间通瑞译为满文,合刊成《满汉吏治辑要》。咸丰间孟保复译为蒙文,合刊成此编。有咸丰刻本,流传颇广。
书名。清官修。三百卷,又首卷之一至之三为世宗序、高宗序、修纂凡例、目录、进实录表及修纂官。起自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止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为圣祖玄烨一朝编年体史料长编。雍正元年(1
即“吉木萨尔故城”。
①亦称丁未安庆之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光复会首领徐锡麟捐纳为道员,充任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暗中联络会党,拟于五月二十八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起义,占领安庆,以约秋瑾在浙东响应,会
1356—1434明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洪武中袭父职为大兴左卫副千户,迁密云卫指挥佥事。“靖难”初降燕王。善用兵,累进都指挥佥事、同知。成祖即位,擢中府左都督,封武安侯。永乐元年(1403)出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