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渠
在今山西文水县东。《新唐书·地理志》文水县(今县东旧城):“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619),汾州刺史萧引文水(今文峪河)南流入汾州。”
在今山西文水县东。《新唐书·地理志》文水县(今县东旧城):“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619),汾州刺史萧引文水(今文峪河)南流入汾州。”
1727—1814清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年二十四中举,旋入京参与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主持的修史工作。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预修《通鉴辑览》。历官广西镇安知
签(籤)书名。北宋张君房编。一百二十二卷。系其所编《大宋天宫宝藏》(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已佚)的摘要。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总称
《庄子》篇名。篇中借用扶摇而上九万里之大鹏与起落于草木之间的蝉鸠,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与朝生夕死的朝菌等比喻,说明现实世界一切事物,虽有种种差别,均不能超越其本性和摆脱客观环境之束缚。幻想
在今重庆涪陵区北大江中。《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一年(35),“岑彭破讨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李贤注:“即黄石滩也。”杜佑称:今谓之横石滩。或云在江津、壁山境口。
明末农民起义之基本队伍。各营分属高迎祥、张献忠等首领统帅。崇祯七年(1634)由陕入豫。次年,大部尽集于河南。
历法名。中国傣族地区使用的历法。阴阳历的一种。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创制于公元638年,吸取汉族历法的一些特点,并采用印度历法的若干数据。回归年长为365.25875日,朔望月为29.5305
或译伙尔、货儿。藏语音译。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及西藏以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泛称。吐蕃“藏汉字书残卷”曾用以指回鹘,或泛指宋末及元代西北地区游牧诸族;宋“萨班劝降书”用以指蒙古;明“西番馆杂字”、清《五体清
书名。清姚济撰(原稿署名“茸城铁道人手写”)。稿本。按日记载咸丰三年(1853)八月至四年四月上海小刀会起义事。对上海小刀会起义后附近各县农民抗租抗税斗争以及清军反扑和烧杀抢掠均有所记载。所记与《枭林
449—503南朝梁庐江灊县(今安徽霍山东北)人,字士威。少好三礼。起家齐扬州从事。建武中,国家吉凶礼仪,辄取决之,名重于世,号为京邑硕儒。入梁,武帝以为尚书左丞。是时诸制草创,乃依礼定议。著有《礼义
官名。亦简称盐大使。明清盐课司之主官。掌盐场、盐井产盐、征课事务。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司令设,每司各一人,凡一百五十九人,未入流。隶盐运使司。清初沿置,司各一人,凡一百十四人,为正八品。隶盐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