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贤王
匈奴官名。即左屠耆王。屠耆为匈奴语“贤”,汉人因称左屠耆王为左贤王。为单于手下的最高官职。匈奴尚左,故常以太子担任此职。一般统率万余骑,居单于东方。下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沮渠等官属,以管理辖地军政事务。十六国时后赵、前秦、后秦等国沿置,仇池杨氏亦自称此号。
匈奴官名。即左屠耆王。屠耆为匈奴语“贤”,汉人因称左屠耆王为左贤王。为单于手下的最高官职。匈奴尚左,故常以太子担任此职。一般统率万余骑,居单于东方。下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沮渠等官属,以管理辖地军政事务。十六国时后赵、前秦、后秦等国沿置,仇池杨氏亦自称此号。
用水作淬火介质的热处理工艺。至迟发明于春秋时期。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钢剑、钢戟,都有淬火马氏体组织。西汉时期已有明确记载。后此工艺应用很广,据说还用于处理青铜镜。三国时蒲元已掌握不同水质对淬火
西汉宣帝刘询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元康元年(前65),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貲百万者实之。黄龙元年(前49)冬十二月七日(甲戌)宣帝卒,初元元年(前4
①战国韩置。治今河南宜阳县西。《战国策·秦策二》:“宜阳,大县也”,即此。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北魏曾为宜阳郡治。东魏为阳州治。北周平齐,此城遂废。②汉宜春县,晋太康元年(280)以太后讳春,改名宜
秦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全国后,任丞相,奉命与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议立帝号。又以六国初定,燕、齐、楚等地遥远,奏请分封诸子为王,遭李斯驳斥。秦始皇终依李斯之议,令天下为郡县,分封之议遂罢
云南大理白族先民语汇之一的音译,意为汉语中君王对臣僚的称呼卿。《新唐书·南诏传》:“王自称曰元,犹朕也;谓其下曰昶,犹卿尔也。”南诏《骠信诗》小注亦云:“谓卿曰昶。”
又名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及广元市趋剑门关。为关中经汉中入巴蜀的主要通道。相传战国秦惠文王欲伐蜀,患山道险阻,作五石牛,言皆能粪金,以欺蜀王,蜀王令五丁开道导引,秦军随
①明代漕运方式之一。见“长运”。②即改兑米。清代指运往通州仓之漕粮。原额七十万石,内含折征。乾隆十八年(1753)实征五十万石有奇,嘉庆十七年(1812)为四十二万石,光绪十三年(1887)为二十七万
267—300西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逸民。裴秀少子。博学稽古,自少知名。袭爵巨鹿公。征为太子中庶子,迁散骑常侍。惠帝即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太傅杨骏被杀后累迁侍中。因奏修国学,刻石写经。
79—105即刘肇。东汉皇帝。公元88—105年在位。章帝子。即位时年十岁,窦太后临朝,后兄窦宪等专政。永元四年(92),与宦官郑众定计捕杀窦氏及其党羽后亲政。屡派兵征伐匈奴、羌及西域诸国,并发布减免
127—200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字康成。经学家称后郑,以与“先郑(郑众)”相别。少为乡啬夫,有志于学,遂入太学受业。从京兆人第五元先习今文京房《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