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郎将
官名合称。魏晋时有东、南、西、北中郎将。东晋时职权甚重,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南朝后由诸王充任。宋时官四品。梁时,以镇兵、翊师、宣惠、宣毅等四将军代之。大通三年(529)复置四中郎将,与镇兵等四将军同为十六班。北魏亦置,官从三品。东魏虽置,但职任不重。北齐沿置,官品与北魏同。
官名合称。魏晋时有东、南、西、北中郎将。东晋时职权甚重,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南朝后由诸王充任。宋时官四品。梁时,以镇兵、翊师、宣惠、宣毅等四将军代之。大通三年(529)复置四中郎将,与镇兵等四将军同为十六班。北魏亦置,官从三品。东魏虽置,但职任不重。北齐沿置,官品与北魏同。
见“行人①”。
地名。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西汉属车师前部地。东汉时为西域长史、戊己校尉治所。唐贞观中设柳中县。其后诸史称六钟(《王延德行记》)、鲁古尘(《元史》)。明清时又称鲁陈城、柳陈城、鲁珍城儿、柳城、鲁城、
元代侍卫亲军机构。顺帝后至元三年(1337)正月,立宣镇侍卫屯田万户府于宁夏。四月,改为宣镇侍卫府。秩正三品。置都指挥使、副使等职。
书名。明官修。一百十五卷。记宣宗在位期间史事,起洪熙元年(1425)六月,终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德十年七月始修,以杨士奇为总裁,正统三年(1438)书成。此前修实录以文武勋臣充任监修官,自是录
隋开皇初改上宛县置。治今河南南阳市。属邓州。唐武德三年(620)为宛州治,旋仍属邓州。金末为申州治,元、明、清为南阳府治。
官名。新莽始建国元年(9)更名*执金吾为奋武。东汉复故。
亦称口钱。秦代已有口赋之名。董说《七国考》引《大事记》:“渭水不洗口赋起。”或为人头税的泛称。汉代则专指儿童人口税。据《汉书·昭帝纪》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
书名。清末渤海寿臣编。十六册。是书选择辛亥年(1911)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次日起京、津、沪等地《时报》、《经纬报》、《国光新闻报》、《民立报》、《中国报》、《国民公报》、《民主报》、《国风日报》等有关
诏令篇名。汉代将历代皇帝诏令加以编次,依其发布先后,以为甲、乙、丙之序,以便征引。《汉书·宣帝纪》:“令甲,死者不可生。”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铁政洋务局内设立。招收绅商士庶子弟入学肄业,聘请华洋教习,专授笔算理化之学、汽机重动之功,以明其体;并选中国、东洋各项工艺匠首,分课专门之学,以达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