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吏部
官署名。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吏部随迁。洪熙元年(1425)于南京复置,不加“南京”二字。正统六年(1441)再复永乐迁都之制,始称南京吏部。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下设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例行之事均由诸司咨请吏部处分,惟考功司掌南京官考察,吏部不与,职任颇重。
官署名。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吏部随迁。洪熙元年(1425)于南京复置,不加“南京”二字。正统六年(1441)再复永乐迁都之制,始称南京吏部。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下设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例行之事均由诸司咨请吏部处分,惟考功司掌南京官考察,吏部不与,职任颇重。
?—约785唐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字子良。卢怀慎孙。以荫累官虢州刺史。建中初,征为御史中丞,论奏称旨,旋迁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有口才,貌陋面蓝,不耻恶衣食,人谓有祖之风节。及为相,妒贤忌能
盛唐诗人王维和孟浩然的并称。王、孟皆善用五言诗写景抒情,艺术风格比较相近,论成就,王高于孟。
东汉济南(今属山东)人。太平道首领张角弟子。角等定于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举事,他竟向东汉王朝告密,致使大方首领马元义惨遭车裂,京师太平道徒千余人被杀。张角等被迫提前起义。
即“豆莫娄”。
太子妃名。唐置六人,正四品。位次良娣下。
官名。简称廷平,亦称廷评、廷尉评。廷尉属官,掌审理案件。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因负责判案的廷尉史任重禄薄而增置,四人,秩六百石。或说分左、右,各一人。东汉唯置廷尉左平。魏、晋、南北朝去“左”字,皆
即“唐德宗”。
①西汉置。治今辽宁朝阳市东北一带。属辽西郡。东汉移治今河北抚宁县东榆关站(一说即今河北山海关)。西晋后废。②唐武德初置。治今河北滦县西北。属平州。七年(624)废。贞观十五年(641)复置,万岁通天二
①铨选制度。唐代对岭南、黔中等地,因路途悬远、土风不同,由中央派人主持六品以下官的选拔,称为“南选”。相对而言,在长安和洛阳的铨选,则为“北选”,一般指由吏部、兵部主持的文选、武选。②金代科举取士的一
官署名。(1)明清户部诸司所属办事机构。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宣德十年(1435)隶户部十三清吏司。掌理所属省府州县地理、人物、图志、古今沿革、山川险易、土地肥瘠宽狭、户口物产多寡登耗之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