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和
春秋时秦国名医。提出“淫生六疾”的医学理论,论述“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六气协调使人健康,“过则为菑”。晋平公十七年(前541),晋平公病,求医于秦,秦景公使往晋。视平公气色说,病非鬼神、饮食所致,乃被女色迷惑,非药物可为,劝其生活节制,疾可自愈,如“淫溺惑乱”,“不节不时”则属不治之症。晋人以厚礼送归。还主张臣对君要“谏惑”,反对“直不辅曲,明不规暗”。
春秋时秦国名医。提出“淫生六疾”的医学理论,论述“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六气协调使人健康,“过则为菑”。晋平公十七年(前541),晋平公病,求医于秦,秦景公使往晋。视平公气色说,病非鬼神、饮食所致,乃被女色迷惑,非药物可为,劝其生活节制,疾可自愈,如“淫溺惑乱”,“不节不时”则属不治之症。晋人以厚礼送归。还主张臣对君要“谏惑”,反对“直不辅曲,明不规暗”。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锡伯营自盛京(今沈阳)移驻伊犁河南岸驻屯,按名分给地亩,自耕自食,一旗为一屯,共为八屯。嘉庆时新凿锡伯渠成,乃南移新渠两岸,筑屯堡而居。
篇名。近人白蕉撰。根据《清宫二年记》、《崇陵传信录》等资料,略叙光绪帝之一生。对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时之政治活动,政变后之被虐待情形,以及逝世时之悲惨状况,皆有叙述。1936年刊于《人文月刊》十卷二期。
即“民家”、“白人”。
官名。礼部郎官别称。唐代礼部郎中因掌尚书省文翰,遂有此称。宋代以后多沿用。礼部员外郎亦有此号。
在今重庆江津市东。《资治通鉴》:唐乾宁三年(896),荆南将许存弃城走,“屯于茅坝”,降于王建,即此。
见“算书”。
官名。亦作执楯、陛楯郎。始见《墨子·号令》。皇帝的亲近侍卫。朝会时持盾挟陛护卫皇帝。多见于秦及西汉初。《汉书·惠帝纪》:“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执楯、执戟,亲近陛卫也
一作敦丘。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西。《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此。
唐人。高宗时,官门下录事。善书法,后人评价不在褚遂良之下。遗迹有《韩仲良碑》、《昭提寺圣教序》、《周护碑》等。
书名。唐崔龟从等撰。三十卷,一作二十二卷。记代宗大历十三年(778)至宪宗元和十五年(820)间事,以接续柳芳《唐历》。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