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
地名。始见于明。《大清一统志》作笨港。所指有三义。(1)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后因港口淤浅,海舶遂稀。(2)台湾本岛。《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3)泛指台湾中、南部地区。《顺风相送》:松浦往吕宋,“丙午六更见北港、沙马头”。《读史方舆纪要》:“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
地名。始见于明。《大清一统志》作笨港。所指有三义。(1)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后因港口淤浅,海舶遂稀。(2)台湾本岛。《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3)泛指台湾中、南部地区。《顺风相送》:松浦往吕宋,“丙午六更见北港、沙马头”。《读史方舆纪要》:“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
年号。(1)大理段思良年号(946—951)。凡六年。(2)元英宗年号(1321—1323)。凡三年。
官署名。明代置,属工部。掌朝廷各部门马匹所需的鞍辔之制造、供应、整点和补充等事宜。初设大使、副使等官。隆庆元年(1567)俱革。
官名。元代始置,为首领官。中书省、行中书省、六部均置。正八品,掌各衙门钱谷出纳、营缮料理等事。设于路总管府衙门者,兼理案牍、刑狱。多由吏员升任。明代于各照磨所置,品秩随所属衙门高低而定,自正八品至从九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因晋曲沃为名”(《元和郡县志》)。治今山西曲沃县东南。北周明帝移治乐昌城,在今县南。隋开皇十年(590)又移治绛邑故城北,即今县。北朝属正平郡,隋至元属绛州,明、清属平阳
①官名。又称“牧”。西周置,主管一方政令之伯长。《尚书·立政》:“宅乃牧,宅乃准。”孔安国传:“牧,牧民九州之伯。”又:“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②各官署长官泛称。《尚书·立政》:“惟有司之牧夫
①唐开元十五道之一。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置。采访使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市)。辖有今四川、河南、陕西三省小部和湖北省大部。②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升襄阳防御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领
南朝门阀士族中次于高门之门第。高门为右姓,其次即为次门。南朝宋宗越本为次门,曾被黜为役门。元嘉二十四年(447),宗越启文帝求复次门,许之。
?—1129金穆宗(盈歌)子。收国二年(1116),会斡鲁古孛堇等击高永昌,破其兵,取东京(今辽宁辽阳)。后与习古逎等击奚王霞末于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大明城)之西。又败辽军于奉圣州(今河北涿鹿)及西京(
?—1392明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与朱元璋同里,自幼相好。从元璋起义,历左翼大元帅、湖广行省左丞。洪武三年(1370)封江夏侯。用兵四川、广西,功出诸将上,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理湖广、福建军务;
唐龙朔二年(662)至咸亨元年(670)改将作监为缮工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