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督
官名。军中统帅骑兵的中级军官。《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260)“骑督成倅”,胡三省注“骑督,督骑兵。”《三国志·钟会传》: “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魏晋以来,中央、地方诸军多置。据《通典·职官一九》,晋时位居诸杂号、牙门将军下,六品。
官名,三国魏置,掌统帅骑兵,为中级军官。《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其后,晋中央、地方诸军多置。
官名。军中统帅骑兵的中级军官。《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260)“骑督成倅”,胡三省注“骑督,督骑兵。”《三国志·钟会传》: “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魏晋以来,中央、地方诸军多置。据《通典·职官一九》,晋时位居诸杂号、牙门将军下,六品。
官名,三国魏置,掌统帅骑兵,为中级军官。《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其后,晋中央、地方诸军多置。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隶中政院,掌奉皇后宝册。置中瑞卿五员,正三品; 丞二员,正四品。下设典簿二员,写懿旨必阇赤四员,译史一员,令史四员。官署名。元置,掌奉宝册。其官有卿五员,正三品;丞二员,正四
官名。隋文帝置职方员外郎,为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为一人,另置承务郎一人,掌同员外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 (公元620年)改为“职方员外郎”见该条。
官名,春秋时鲁国的司寇,为区别他国,故称鲁司寇,即周官司寇,掌邦禁刑狱。《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周礼·秋官·司寇》:“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共属而掌邦禁。刑
①官名。又作“侍人”。春秋时亦称“阍”、“竖”。掌宫内侍卫、御车、守藏、主屦等事务。《左传·哀公十四年》: “侍人御之,子行杀侍人。”《谷梁传 ·襄公二十九年》: “阍,门者也,寺人也。” 三国魏、晋
见“十雄将军”。
官署名。元至元二十年置,掌每岁从海道运粮供给大都(今北京)。其官有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并正三品,副万户四员,从三品。还有经历、知事、照磨、镇抚等。见《元史·百官七·海道运粮万户府》。
官名,汉置,掌领兵千人,或征伐,或驻守,或以此身分出使。《汉书·西南夷两粤传》:“乃拜(唐)蒙以郎中将,将千人……从巴苻关入……使相如以郎中将往谕,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为省政府内的特设机构,掌理全省“保安”行政事务。依照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七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公布的《各省保安处组织通则》规定,设处长、副处长各一人。处
官名。三国吴置,孙休永定元年(258)以长水校尉张布为之,权势很大。前燕时阳鹜曾任此职,地位亦重,仅在辅国、辅弼将军之下。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十八班,拟武臣将军
见“经制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