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虞司

都虞司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初名“尚膳监”,顺治十八年 (1661) 改“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 (1677) 改都虞司。掌上三旗武职官员的铨选任用,官兵俸饷、赏恤的稽核,府属各司处书吏的考核。此外,“打牲乌拉处”每年缴纳之钱粮牲物,以及下五旗所纳之钱粮等,亦由司稽核、掌理。设郎中二人,员外郎五人,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以及笔帖式、书吏等员。


官署名。清代内务府七司中的第四司,掌管府属武职升补及三旗禁旅训练遣调供应等事。三旗禁旅指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护军营,掌管宿卫宫禁,导引扈从。都虞司,初名尚膳监,顺治年间改称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改为都虞司。见《清通典·职官七·内务府》、《清史稿·内务府》、《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

猜你喜欢

  • 转运使司

    即“转运司”。

  • 民部吏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民部次官,佐民部中大夫掌民户数额,下统民部吏中士。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

  • 礼仪使

    官名。唐朝玄宗开元十年(722)以他官知礼仪事,始称使,专掌五礼。天宝九载(750)始定置不改,亦称礼仪祠祭使,多以太常卿、六部尚书或侍郎充任。代宗大历五年(770)罢,事归太常,七年复置,德宗建中元

  • 同详议官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置,为礼制局属官,掌讨论宫室、车服、器用、冠婚、丧祭制度沿革。宣和二年(1120)罢。

  • 辅臣

    官名。明朝内阁阁臣通称。原意是辅佐之臣,秦汉以后成为宰相的通称。

  • 北平部

    官署名。① 明朝户部十二属部之一。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改原民部、度支部、金部、仓部四属部而置十二属部,分别以十二布政司为名。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领北平布政司户口、钱粮等事。部下分设

  • 开国侯

    爵名。初指侯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食邑为郡或县,故爵前常冠以所封郡县名。晋朝始置,分开国郡侯、开国县侯二级,位在开国公下,二品; 南朝沿置,梁开国诸侯,位视孤卿、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

  • 佐下军

    春秋晋国等所置下军副长官。

  • 织染丞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为少府监织染署次官。唐初为织染方丞,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监去方字,为织染丞,置二员,正九品上。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金朝少府监织染署亦置,从七品。

  • 御院通进

    官名。金置,属閤门司。秩从七品,掌诸进献礼物及荐享编次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