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道录司

道录司

官署名。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元朝设于各路,掌管所属道人。如有道士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会同地方官府共同处理。以道录为长官,下设书吏、公使人等。明朝设于洪武十五年 (1382),为掌管道人之最高机构,录于礼部。负责颁给道官度牒,三年一颁; 总理天下道人; 统领地方各道官衙门,即府之道纪司、州之道正司、县之道会司。设左、右正一,左、右演法,左、右至灵,左、右至义,均各一人,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充任,不支俸。清沿明制置,设道官一人兼正一衔,给予部札,其他设官、职掌皆与明同。并于京师分设东南城、西南城、中城等六处道官,各设协理一人,给予司札,佐理道人,颁发度牒。康熙十六年(1677),诏令道录司稽查设教聚会,严定处分。宣统三年(1911),事归民政部管辖。


官署名。明朝始置,清朝因之,掌管道教徒的有关事务。其主官称正印、副印,下设左右正各一人、左右演法各一人、左右至灵各一人、左右至义各一人。关于掌管道教的官署,设在京城的称道录司,设在省府的称道纪司,设在州的称道正司,设在县的称道会司。参看《清通典·职官十七》和“道官”条。

猜你喜欢

  • 宫门署仆射

    官名。北齐于光禄寺置宫门署,主诸门钥之事。有仆射六人以司其事。

  • 注拟

    官制用语。唐、宋时期,吏部选官,先将获选者姓名履历注于册书,再经考询而拟授其官,称为注拟。

  • 家状

    文书名。唐朝贡举考试举人须写家状,呈礼部,注明本人姓名、年甲、乡贯、三代、户主、举数、场第,以及父母年甲、现任或曾任官职等。宋朝则附于试卷前,作为卷首。试前投纳贡院。文、武官员亦须写家状,注明乡贯、三

  • 皇太后祗应司

    皇太后祗应机构。辽置,见“著帐郎君院”。

  • 内书省

    官署名。即内史省,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名内史省,三年改中书省。官署名。见“内史省”。

  • 宫苑总监

    官名,唐设此官,从五品下,掌苑内官馆、园池、禽鱼、果木。凡官属人畜出入,皆有登记。见《新唐书·百官三·京都诸宫苑总监》。

  • 八番军民安抚司

    官署合称。置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分设于罗番遏蛮军、程番武盛军、卧龙番南宁州、小龙番静蛮军、大龙番应天府、洪番永盛军、方番河中府、卢番静海军、石番太平军,改下属长官所二十八处为州县。秩正三品。

  • 领事馆

    领事的办事机关。依照国际惯例,领事馆享有不可侵犯、公用文件不受搜索、不被没收等特权。参见“领事”条。

  • 苑令

    官名。掌苑囿之官,汉朝在河西等郡设苑养马,其官有牧师、苑令、苑丞等官,掌养马。《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二》皆写作菀令。苑、菀通用。

  • 左教坊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713—741)初,京都置,掌俳优杂技,以教坊使领之,不隶太常寺。又,参见“教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