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纂修

纂修

官名。明朝置。凡修实录、宝训及史志等书,皆置纂修官若干人,实任秉笔,众手成书。初,杂用部院、外官及山林隐逸之士,天顺(1457—1464)后多用翰林院及詹事府官,成化(1465—1487)后则多用翰林院官。清朝修书各馆局皆置。清制,各修书馆局一般都设总纂、纂修、协修各职,负责编纂事务。总纂地位较高,不一定亲自参加具体编纂,然最后由其总其成。纂修、协修分司具体编纂,而以纂修为主,其职多由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及翰、詹人员充任。


官名。清始置,设于方略馆者满三人,汉六人,除纂修各种方略、纪略外,还纂办其他书史。设于国史馆者员额满十二人、以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及部属、科道等官派充;汉二十二人,以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掌国史编纂之事。北洋政府时期于国史馆、法典编纂会均置纂修。

猜你喜欢

  • 右六司

    官署合称。渤海国智、礼、信部及支司戎、计、水部总称。

  • 候丞

    官名,汉置。汉边郡候官中有候丞,佐候(候官之长)掌候官辖内侦察、报警诸事。参看“候”、“候官”条。

  • 律学

    教习律令的国立学校。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319)建经学、律学、史学,以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后秦姚兴亦置,《晋书·姚兴载记上》: “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 若州

  • 劝学员

    官名。清末始置,北洋政府时期沿置,属县劝学所。员额二至四人,分掌所内事务,并分任各区劝学事务。二年一任,任满后可连任。

  • 散侯

    爵名。北魏中期置,位第五等,低于侯。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从二品。爵位名。北魏置,秩从二品,地位在开国县侯之下,开国县伯之上。

  • 枢密院判官

    官名。简称院判,属枢密院。金朝末年曾置。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置一人,后增为二员,正五品。

  • 御司马

    官名。战国燕置。君王侍卫长官。《燕王喜鍨铭》: “郾(燕)王喜造御司马鍨”。武官名。战国时燕国置,燕王职戈上有铭文:“郾王职作御司马。”张震泽《燕王职戈考释》说:“戈铭当于‘作’字断句,谓此戈为燕王职

  • 户部交阯司

    官署名。即“户部交阯清吏司”。

  • 牸羊局都尉

    官名。北齐置,见“司羊署令丞”。

  • 辽西路钱帛司

    官署名。辽朝置,负责钱币铸造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