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特察使

特察使

接受特别使命巡察地方的官员。汉代除以司隶校尉与刺史经常监察地方之外,还有临时特察之制。特使职权由诏令规定,有时是普遍巡行郡国,一般地察举非法、冤狱和教化,有时则是就特定区域特定事件由诏令派员加以节制和监察,两汉均盛行之。如《汉书·武帝纪》记“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遣博士(褚)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滑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郡国有所以为便者,上丞相、御史以闻。”《汉书·成帝纪》记“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临遣谏大夫理等,举三辅、三河、弘农冤狱。”唐初亦有分道遣特使巡察之制。如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军,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分遣萧瑀等巡省天下,观风俗之得失。此类巡察地方的诸道特遣使也就是特察使。

猜你喜欢

  • 剧县

    ①难治之县。《后汉书》卷五《安帝纪》: “诏曰: ‘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自非父母丧,无故辄去职者,剧县十岁、平县五岁以上,乃得次用。”②金朝县的等级名。凡户口在二万五千户以上者为剧县,又称次赤。设令

  • 御史

    官名。西周为侍从属吏,同“御事”。《竞簋铭》:“伯屖父蔑御史竞历,赏金。”春秋战国置为史官,本职掌记录国事、君王言行,接受、保管文书等; 因侍从君主左右,为亲近之职,常执行临时性差遣,秦、韩等国常奉遣

  • 邑大夫

    官名。①战国时卿大夫封邑的行政长官。战国三晋官印文: “阳成君邑大夫金安。”(《文物》一九五九年第八期六二页)。②春秋时县令通称。参见“邑宰”。

  • 中正大夫

    散官名号。洪武四年(1371)置,以授正四品内官。

  • 地方行政区划名。周朝为王畿六乡所属行政单位。《周礼·地官·序官》: “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春秋时齐国亦置为乡属行政单位。《管子·立政》: “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秦汉为监察

  • 并省都官尚书

    官名。北齐置。掌并州尚书省都官曹事务。《北齐书·李稚廉传》: “(稚廉)为南青州刺史,未几,征为并省都官尚书。”其职掌与“都官尚书”略同。

  • 御马监

    官署名。明清宦官衙门之一。掌理御厩、兵符之事。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御马司设,置令、丞、奉御等官司之。二十八年更定职秩,设正四品太监一人为主官。下设左、右少监,左、右监丞及典簿、长随、奉御等官佐之

  • 使持节

    汉朝官吏奉使外出时,或由皇帝授予节杖,以提高其威权。魏、晋以后,凡重要军事长官出征或出镇时,加使持节,可诛杀二千石以下官员。皇帝派遣大臣出巡或祭吊等事务时,亦使持节,以表示权力和尊崇。隋、唐亦作为皇帝

  • 左金吾街司

    见“金吾街仗司”。

  • 右当户

    官名。匈奴置。由四贵姓中的兰氏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