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校尉

校尉

官名。秦汉为统兵武官,略次于将军,高于都尉。出征时临时任命,领一校(营)兵,有司马、候等属官。亦或冠以名号,如横海校尉、轻骑校尉等。又有常设的专职校尉,依其具体职务冠以名号。如统领常备禁军的中垒、屯骑等北军诸校尉、西园八校尉,管理京畿的司隶校尉,管理京师门卫的城门校尉等,西汉秩二千石,东汉秩比二千石。东汉又置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为少数民族地区军政长官。魏晋南北朝名号极繁,品秩高低不等。其专职武官有北军五校尉、城门校尉等,负责具体事务的有盐府、司盐校尉等,掌郡国屯田的有典农校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军政的校尉亦名目甚多。诸领兵征战的杂号校尉地位略次于中郎将,高于都尉。隋朝诸鹰扬府、唐朝诸折冲府之下设团(唐制二、三百人为团),其长官称校尉,位次都尉。隋正六品,唐改从七品下。唐朝诸卫、率所领内府亲、勋、翊三卫中郎将府亦置,属诸卫者正六品上,属率府者从六品上。又,唐、宋至明、清亦用作武散、阶官号。明又置为侍卫装士,侍卫上直亲军置,锦衣卫亦置,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五军、三千营亦置,检民间丁壮无恶疾、过犯者充任。详见各条。


官名。1、领兵武官。秦朝末年项梁起义时,置吴中豪杰为校尉等,由此可知,秦代已有此官。汉武帝置八校尉: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及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另外,还有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

2、督抚少数民族军政长官。在西域,宣帝地节二年置副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戊已校尉。还有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等。

3、武散官,隋唐有各种名称的校尉,皆为武散官,上自正六品,下至从九品皆是。清代武官八品、九品为校尉。

4、卫士,明清卫士也称校尉。见《通典·职官十六·诸校尉》、《续通典·武散官》、《史记·项羽本纪》、《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四》、《新唐书·百官一·兵部》、《清史稿·职官一·兵部》。

猜你喜欢

  • 循资格

    唐开元时制定的铨选法规。以年资为擢用官吏的条件,与北魏的停年格性质相同。《新唐书·选举志二》说:“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限年蹑级,不

  • 钵阐布

    官名。即吐蕃官钵掣逋,掌国政最高长官。

  • 六乡

    周朝行政区划名称。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一大夫管理政务。《周礼·地官·小司徒》:“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

  • 崇政院

    官署名。① 即枢密院,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枢密院置,院使、副使各一人,直学士二人,后改为直崇政院;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为枢密院。参见“枢密院”。②即资正院,元惠宗至元六年十二月(

  • 内史监

    ①官名。隋朝置为内史省长官,员一人正三品,寻废,以内史令为长官。②官署名。朱元璋吴元年(1367)置,有令、丞、奉御、内史、典簿等官,掌皇帝饮食、起居诸事。明洪武(1368—1398)初改为内使监。官

  • 崇文门监督

    官名。清朝户关监督之一。顺治二年(1645)设,正、副监督各一人。正监督为主官,由特派旗籍大臣兼充。副监督又称副使,由内务府大臣选派。关署在崇文门外大街东。掌征纳出入京师商货之税,正额解户部,盈余归内

  • 载师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载师司长官,掌封邑的划分,管理全国农、牧、盐业生产及赋役的征发。下设小载师下大夫、小载师上士以佐其职,领司封中士、司农上士、司均上士、司赋上士、司役上士

  • 上下四府

    官名合称。金朝人称尚书省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二人为宰相,尚书左、右丞与参知政事二人为执政官,号为“上下四府”。例以皇族、外戚及女真人有战功者充任,有时参用奚、霄、契丹人。

  • 堰官

    县特设官名。三国蜀都安县置。《水经注》引《益州纪》说: “江至都安县,堰其右,检其左。诸葛亮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 大都四窑场

    官署名。置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砖瓦。秩从六品,隶少府监。设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下辖南、北窑场与琉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