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昭仪

昭仪

内官名。皇帝嫔妃。西汉元帝始置,位视宰相,仅次皇后,爵比诸侯王。东汉唯皇后行册封礼时权置。东汉末曹操置为内官第二等,三国魏沿置,位淑媛下,爵比县侯。十六国后赵置一人,位比上公;北燕、后燕亦置。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又置,明帝泰始三年(467)列为九嫔; 梁、陈复置为九嫔之一。唐朝置为九嫔之首,一人,正二品。宋朝为内命妇之一,位婉仪、婉容下,昭容、昭媛上,正二品。金朝亦为九嫔之首,正二品。明朝间置,永乐(1403—1424)中李氏曾为之,嘉靖(1522—1566)后定九嫔,遂罢此号。


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西汉元帝始置。《汉书·外戚传》:“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东汉省,三国魏置,位在王后、夫人之下。《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倢伃,有容华,有美人。文帝增贵嫔、淑嫒、修容、顺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除顺成官。太和中始復命夫人,登其位于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同,爵比诸侯王;淑嫒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其后,历代多沿置。北魏有左右昭仪,见《魏书·皇后列传》;唐朝昭仪为九嫔之一,正二品,见《旧唐书·后妃传》;明朝也置昭仪,见《明会要·帝系·妃嫔》。

猜你喜欢

  • 虎贲司马

    官名。北魏置。统领虎贲,侍卫皇帝。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从五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官名,西汉置,为虎贲校尉属官,掌领轻车。参看“虎贲校尉”条。

  • ① 册命、锡命。《颂鼎铭》: “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虢生册命颂。”《周易·师》: “王三锡命。”② 任命,委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将中军。”③ 官秩称谓。历代官秩品级一般称

  • 左温禺鞮王

    匈奴王号名,为单于同姓,位次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而高于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下有骨都侯领兵辅政。见《后汉书·南匈奴传》。

  • 龙江抽分竹木局

    官署名,明朝掌管抽征商税的机构。隶属于南京工部屯田司。设大使一人,以掌抽分征商之事。

  • 左右骁骑率上士

    官名。《周礼》无此官。汉武帝以李广为骁骑将军,晋代为宿卫之官。南朝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均有骁骑将军之职。北周仿此职置左右骁骑率上士各二人,正三命,属夏官府左右武伯中大夫。《隋书·礼仪志》载其职掌为“掌骁

  • 三十六郡

    秦初行政区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全境为三十六郡 (包括相当于郡而不称郡的内史):内史(治理京畿附近地区,治所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汉书·地理志》说:“京

  • 常侍郎

    官名,汉置,掌常侍皇帝左右,唯诏令所使。《汉书·东方朔传》:“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官名。战国时秦国设置。董说《七国考》引《物原》说:“诸官称

  • 武信骑尉

    散阶称号。清朝武职正七品之封赠。初,武职中属绿营者正七品封奋勇校尉,乾隆二十年(1755)改奋武郎; 属八旗者正七品封文林郎。三十二年,统一为奋武郎。五十一年,改此称,遂为定制。官名。清代武阶官制。正

  • 正言博士

    官名。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541)置。员一人,九班。有助教二人。属国子祭酒,教授梁武帝所撰《孔子正言》。

  • 提点行在皇城司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置,员二人,为行在皇城司次官,以诸司副使、内侍都知押班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