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捐纳

捐纳

封建政府准予士民捐资纳粟以得官之法。秦始皇四年(前243)因灾荒大疫,准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始行捐纳之例。嗣后历代相沿,或因赈灾,需饷,因边储,兴工,遇有度支不济,即准士民捐银,授予官职。至清朝,文官捐纳始于康熙十三年(1674),因用兵三藩,军需孔亟,始开捐例。武职捐纳,雍正初年只捐千总、把总; 乾隆九年(1744)方可递捐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职。捐例分为两种,一为拯荒、河工、军需之捐; 乃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 一是捐纳贡监、衔封、加级、纪录无关铨政者,为现行事例,乃属定制。文职捐途自小京官至郎中,不入流至道员; 武职捐途自把总、千总至参将。捐纳官不得分用于吏、礼二部; 道府不得授实缺正印官,仅授简缺。凡扱捐者称官生,吏部发给执照,捐贡监者并给国子监监照。先是户部专设捐纳房办理此事,咸丰(1851—1861)以后并由京铜局办理。初为欧时筹措经费之措施,后即成为捐纳事例,明定章程及价格,列为国家正项收入,致使仕途淆杂,吏风日下。

猜你喜欢

  • 掌珍

    官名。唐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功局。正八品,员二人,为司珍,典珍之佐。协掌金玉珠宝财货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后尽归其职于宦官。女官名。唐、金都设此官,正八品

  • 左尚方令丞

    官名。见“尚方令丞”。

  • 鸿胪

    官署名,秦称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王莽改称典乐,东汉仍称大鸿胪,其长官也称大鸿胪,为汉九卿之一,俸中二千石;副长官为丞,比千石。西汉时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

  • 武骑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二班,普通六年(525)刊正将军名号时罢。北齐时属左、右卫府,为侍卫朱华阁以外的禁卫武官。员一人,四品上。武官名。(1)南朝梁置,为加官、散

  • 三老

    官名。战国、秦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置,职掌教化。据《墨子·号令》及《史记·滑稽列传》,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西汉初年,乡、县均置。汉二年(前205)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

  • 契丹警巡院

    即“警巡院”。

  • 奋武

    新莽官名。据《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后9)由执金吾改名。东汉复旧。参见“执金吾”。官名,西汉末年王莽改执金吾名奋武。《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仆曰太御,卫尉曰太卫,执金吾曰奋武。

  • 南中大将军

    官名。三国魏置。魏元帝咸熙元年(264),交趾吴将吕兴奉表降魏,魏以吕兴为使持节、都督交训诸军事、南中大将军,策命未至,兴为下人所杀。二品,不常置。见《三国志·三少帝记》。杂号将军名,三国魏置,掌征伐

  • 僭令

    下级妄行号令。《左传·昭公二十年》: “内宠之妾,肆夺于市; 外宠之臣,僭令于鄙”。

  • 马闲右部督

    官名。三国吴置。《三国志·吕范传》:“(吕据)还拜偏将军,入补马闲右部督,迁越骑校尉。”官名,三国吴置。《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还拜偏将军,入補马闲右部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