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待诏

待诏

指应皇帝征召随时待命,以备谘询顾问。汉朝皇帝征召才术之士至京,以其处所性质不同,有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待诏博士、待诏射声士等名目。后遂演变为官名,凡具一技之长而备谘询顾问者,如太史、治历、音律、本草、相工等皆置。北魏、南朝梁等沿之,但名目不同。唐初,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均值于翰林院,以备待诏。玄宗时遂以待诏命官,称翰林待诏,负责四方表疏批答。辽有翰林画待诏。明朝为翰林院属官,从九品,掌校对文史,凡遇皇帝宣问文义,以备召呼。清朝属翰林院待诏厅。顺治十五年(1658)置。满汉各二人,秩从九品,掌缮写校勘之事。


官名。汉朝征士,都待诏公车,其中特别优秀的待诏金马门,备顾问应对,或奉诏而行某事。凡待诏,皆有一技之长。唐朝设翰林院,凡文词经学之士、卜医技术之院,皆有待诏,故有画待诏、医待诏等。唐玄宗时有翰林待诏,负责表疏批答应和文词之事。宋代有各种待诏。后来,翰林待诏改称翰林供奉,又称为学士。辽及明清两朝翰林院属官有待诏,掌管校对章疏文史,秩从九品,为低级的事务官员。见《汉书·韩王信传》、《后汉书·邓寇列传》、《旧唐书·职官二·翰林院》、《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明史·职官二·翰林院》、《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文献通考·职官八·学士院》、《清通典·职官一》。

猜你喜欢

  • 左司谏

    官名。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以左、右补阙改置,秩并七品。其后多出居外任,或兼领别司。仁宗明道元年(1032)置谏院,非特旨供职不与言责。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专供谏职。金朝于谏院置

  • 都督中外诸军事

    官名。魏晋南北朝置。《三国志·曹真传》:“黄初三年 (222) 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总统禁卫军、地方军在内的内外诸军,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权力极大。不常置。如东晋时仅王

  • 空衔前锋校

    官名。清朝前锋营之职官。额定八员,左、右翼各四人。由统领于前锋校内选充。佐前锋参领掌分辖营众。

  • 康礼卫

    即“康里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 破贼都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领兵。《三国志·凌统传》: “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官名,东汉建安年间孙权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吴书·凌统传》:“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

  • 开国伯

    爵名。初指伯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食邑为县,故爵前常冠以所封县名。晋朝始置,位在开国侯下,二品; 南朝沿置,梁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 隋初置为九等爵第七等,正三品,炀帝大业三年(60

  • 圻父

    官名。同“祈父”。一说为司马别称。西周置。尚书 ·周书·酒诰》: “矧惟若畴圻父。”孔安国传:圻父,司马。”孔颖达疏: “司马主圻封,故云圻父。”诗经·小雅·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毛亨传:“

  • 武翼都尉

    散阶称号。清朝武职从三品之封赠。初,武职中属绿营者从三品封怀远将军,乾隆二十年(1755)改武翼大夫;属八旗者从三品封通议大夫。三十二年,统一为武翼大夫。五十一年,改此称,遂为定制。官名。清代官制,武

  • 印铸局艺师

    官名。清末责任内阁属官。宣统三年(1911)四月设责任内阁印铸局,始置。无定额,奏任。承局长之命办理印铸事务。

  • 大理院典簿厅

    大理院内部机构。掌法庭的录供,例案的编辑及本院文牍、会计事务。主官有都典簿一人,秩从五品,下设典簿四人,秩从六品,分任文牍、会计事务,并监守印信;主簿六人,秩正七品,掌录供、编案、译电及督同录事缮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