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抚司

宣抚司

官署名。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始于秦州置川陕京西湖北路宣抚处置使司,简称宣抚司,以张浚为宣抚处置使,许以便宜行事,询访民间疾苦。绍兴元年(1131),以淮南守臣多阙,又于淮南置司。二年,又于扬州置。又有荆湖广南路宣抚司、福建江西路宣抚司。多以现任执政为宣抚使,或置副使佐之。属官有参谋官,参议官,机宜干办公事等。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元朝于西南地区置绍熙、永顺、平缅三司,每司设使、同知、副使各二人。明朝沿置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使、同知、副使、佥事、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皆为土官。


官署名。元置,设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地方官署,掌军政。其官有达鲁花赤一员、宣抚使一员、同知、副使各二员。还有佥事、计议、经历、知事、提控案牍架阁等。见《元史·职官七·宣抚司》。明沿元制,见《明史·职官五·宣抚司》。清代称宣抚使司,其职掌与宣抚司同。见《清史稿·职官四·土司各官》。

猜你喜欢

  • 巡检司

    官署名。①掌管地方治安机构。宋真宗景德三年(1007)始置京东五路巡检司,其后各处分置,或置都巡检司。西夏沿置,仁宗天盛年间(1049—1069)不设。金、元沿置于京城及要害之处。明洪武二年(1369

  • 主将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金田起义之始即设。永安封王前,设五军主将。永安封王后,仅石达开留主将衔。石达开出走,改称通军主将。天历戊午八年(1858)重设五军主将,次年重新封王。是职仅在王爵之下。天历庚申

  • 智部郎中

    官名。渤海国右六司智部属官,位卿下。

  • 掌出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天官府计部中大夫属官,掌国家各项财政支出帐簿,下设掌出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掌纳上士”。

  • 工部四科

    官署名。明洪武八年 (1375),因事务繁剧,于工部增置,科设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五人,照磨二人。十三年罢。

  • 兀勒都赤

    即“云都赤”。

  • 总统府政事堂

    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内部机构。袁世凯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五月一日公布其御用的“新约法”。因为“新约法”规定以大总统直接兼任行政首长,原来居于内阁地位的国务院当然不容许再存在,遂于五月三日取消国务院

  • 验马寺

    官署名。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政府克北京,改原明太仆寺而置,职掌因明旧制。

  • 广谊司

    官署名。秩正三品,隶大都留守司。设于元至顺二年(1331),掌大都城内和雇和买、营缮织造、供亿物色等务。置令、同知、副使、判官各二员。

  • 中录事参军

    官名。南朝梁、陈置为皇弟皇子府、嗣王蕃王府、庶姓公府、庶姓持节府僚属。梁自七班至三班,陈自六品至九品,随府主地位而定。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 诸督府亦增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