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二品。掌军民之务,在各道设置。领路、府、州、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转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设使三员,同知、副使、经历、知事各二员,或置宣慰使都元帅、副都元帅、佥都元帅等职。


官署名。元置,为设于沿海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元代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之地,凡五道及九处。五道为渐东道、广东道、广西两江道,海北海南道、福建道诸宣慰使兼都元帅府;九处为:① 者线、蒙庆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者线(今泰国清盛);② 八百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今泰国清迈; ③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大理; 以上三府隶云南行省。④ 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贵州,隶湖广行省。⑤ 察罕脑儿等处宣慰使司都之帅府,治所在察罕脑儿,隶陕西行省。⑥ 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别失八里(今新疆省吉木萨尔境),掌畏吾儿地的军政,宣宗时隶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泰定帝时入察合台汗国。⑦ 吐番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河州,辖朵思麻路等地(包括今青海省东部、甘肃省甘南,四川省阿坝等地区)。⑧ 吐番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朵甘思等地(包括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及青海省的玉树、果洛等自治州地)。⑨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前藏、后藏及阿里三部。藏语,乌思意为“中”,清译“”,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部。以上三府隶宣政院。每府设宣慰使三人,秩从二品;同知二人,秩从三品;副使二人,秩正四品;经历二人,从六品;都事二人,从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并参用少数民族酋领。

猜你喜欢

  • 六军都督

    官名。十六国汉李寿置,以尚书令马当为之,假节钺,统军大阅。后罢。见 《晋书·李寿载记》。

  • 国防部预算财务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于国防部,直属于国防部长,掌理全国国防经费的预算、计划及财务管理。设司长一人,由军需总监充任;副司长一人,由军需监充任。下设预算、财务两组,组长由一等军需正充任,组员各三、四人,由

  • 属正

    官名。新莽天凤元年(后14)分三辅为六尉部,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部。置大夫,职如太守; 属正,职如都尉。东汉废。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六队郡,每队郡置大夫、属正各一人,大夫职如太守,

  • 翻译科

    清代特定的科目。仿金代女直(女真)进士科而设,专限八旗子弟应试。清初,满文与汉文相辅而行,故汉人之得庶吉士者,往往令其学习满文。其后满人多已汉化,满文用处不多,而满人能通满洲语文者亦日见其少,因此设置

  • 王太傅

    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太傅一人辅王,导王以善,礼如师,不臣。成帝改太傅曰傅,俸二千石。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 右大监

    官名。相传黄帝所置,主监察。《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 庶僚

    庶僚,也写作庶寮,犹言“众官”。《后汉书·刘恺传》:“考功量才,以序庶僚。”

  • 郡邸长

    官名。秦置,属典客。入汉因之,初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有丞。主管诸郡设在京师之郡邸。东汉省,但令郎治之。官名,汉置,掌诸郡在京师之邸。有丞。初属少府,后属中尉,再后属大鸿胪。见《汉书·百官公卿

  • 北京留守司

    官署名。北宋陪都北京置,掌守卫、弹压之事及钱谷、兵民之政、设留守为长官。金朝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设于北京大定府,长官为留守,秩正三品,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

  • 大官署署正

    官名。明朝光禄寺大官署长官。洪武八年(1375)始置,初名署令,后改署正。一人,从六品。掌供祭祀用品及宫廷筵膳等事。清朝沿置,员二人,满、汉各一人。满员初定为四品,顺治十六年(1659)改六品,康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