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府

太府

① 管理财货库藏之官。亦作 “大府”。《周礼》列为天官太宰属官,下大夫,辅助太宰管理贡赋的收藏和支出。西魏、北周为天官府“太府中大夫”的省称。北魏置为九卿之一,以代少府,多称太府卿。南朝梁则并置太府、少府二卿,北齐置太府寺,历朝因之,或名太府监。详见各条。②都督府的别称。为十六国前凉、西凉、南凉等的最高政权机构,设长史、司马、主簿、参军等官属。③ 州郡官署别称。《晋书·桓玄传》: “王腾之奉帝入居太府。”时王腾之为南郡太守。


官名,也写作“大府’。《周礼·天官·大府:“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颁其货于受藏之府,颁其贿于受用之府……岁终,则以货贿之入出会之。”周代太府掌府藏会计。秦汉两代太府并入司农少府。梁天监七年,设太府卿,位视宗正,掌金帛特帑及关津市肆;陈因之。北魏太和中,改少府为太府卿,兼有少卿,掌财物库藏。北齐称太府寺卿、少卿,又兼管造器物。北周有太府中大夫,掌贡赋货贿以供国用,属大冢宰。隋初与北齐同,所掌左右藏及尚方、司染、甄官等署,炀帝置少卿二人,又分太府寺置少府监,管尚方、织染等署,西太府只管京都市及平准左右藏。唐代多次易名,设卿和少卿,掌两京诸市平准,左右藏、常平等九署,各署皆有令丞。辽、金、元改太府寺为太府监,明清不设此官。见《通典·职官八·太府卿》、《续通典·职官八·太府卿》。

猜你喜欢

  • 北面房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属枢密院,掌河北、河东路吏卒及北界边防、国信事。宋枢密院属吏办事诸房之一。掌办河北、河东路吏卒,北界边防、国信诸事。

  • 按察副使

    官名。明朝及清初各省按察司之副长官。明太祖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始置。正四品。各省员额不等,视事之烦简而定。与按察佥事分道巡察,凡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各专事

  • 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使职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之师围讨安庆绪,不置统帅,而授宦官鱼朝恩此号,监督诸军,犹监军使。其后又有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权宦田令孜为神策十军兼十二

  • 迷儿军万户府

    官署名。元朝置。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隶乌思藏宣慰司,又译必里公(今译止贡)万户,治所在今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东北止贡地方。置达鲁花赤、万户各一员。

  • 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

    官名。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置,以选人或京朝官充任,掌三省、枢密院文书收储之事。

  • 特授

    亦称特简、简授、简补、简放。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官缺补授方法之一。指凡不经开列,由皇帝特旨而授官之例。在京京堂以上、在外道府以上各缺经本衙门或吏部具题,带领引见奉旨补授。

  • 内酒坊

    官署名。北宋置,掌造法糯、糯酒、常料三等酒,以供需用,以京朝官一人、三班使臣及内侍二人为监官,下有匠十九人,兵校一百三十九人,掌库十四人。官署名。宋置,属光禄寺,掌造酒以供邦国日常之用。监官二人,监门

  • 发副

    宋朝发运副使简称。

  • 导洛通汴司

    见“汴河堤岸司”。

  • 主章长

    官名。西汉属将作大匠,有丞,主管将作大匠所用木料。东汉省。官名,汉置,属将作大匠,掌管大木材,供东园大匠用。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