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子监主簿

国子监主簿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置,一员,管理本监庶务。唐朝国子监置一员,正八品,武则天垂拱元年(685) 改为从七品下,掌印,勾督监事; 七学学生有不可教者,举免之。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置,一员,以现任学官兼充或以京官、选人充,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一员,从八品,掌文簿以勾考其出纳。辽朝沿置。


官名。北齐置国子寺主簿,隋改为国子监主簿,员额一人。唐沿置,秩从七品下,员额同隋,掌印,勾督监事。宋初不设,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因国子监房廊、殿宇、刻印书籍等杂事繁多,设主簿一人,由京朝官派充现任学官者兼任。后专设主簿一人,选差京官或选人,专管帐簿、勾考钱谷收支事务。元丰改制,本监仍置主簿一人,秩从八品。金不置,元改称国子监典簿,明清沿置,为国子监典簿厅的主官。参见“国子监典簿厅”。

猜你喜欢

  • 德明

    西夏语官名。西夏置,职掌不详。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三十一载:“乾顺遣首领德明雅逋木攀。”德明为雅逋木攀的官称。

  • 上海要港司令处

    官署名。南京临时政府设置,隶属于海军部。

  • 京堂

    明清对某些高级官员之称呼,言其为堂上之官。一般为三品或四品官。清朝凡通政使司,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詹事府、鸿胪寺等卿寺衙门之堂官皆称京堂。亦尊为京卿。中叶以后遂成为一种虚衔,如三品京堂,四

  • 上计史

    官名,汉置,也简称“计史”,掌从主计吏到京城汇报。详“上计吏”条。

  • 秘书奏事中散

    官名。北魏置。《魏书·李孝伯传》“(自中散)迁秘书奏事中散,转侍郎、光禄大夫。”为任职于秘书省的奏事中散。参见“奏事中散。”

  • 司寂上士、中士

    官名。《周礼》无此官。北齐鸿胪寺统典寺署,有僧祗部丞。北周于春官府礼部下大夫之下置司寂上士,正三命;司寂中士,正二命。掌法门之政。

  • 札萨克达喇嘛

    封号。清朝藏传佛教之职任喇嘛。乃活佛之下最高喇嘛称号。北京、盛京、热河等处皆设。掌理寺庙佛教之事。

  • 川衡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川衡置,掌巡察川泽,北周沿置。地官府虞部下大夫属官,下设川衡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

    官名。国民党政府于国民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在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的同时,并设置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其职任为指导自治并调解省县与盟旗的争执。其官署称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在长官之下设有

  • 待质所

    清末设立的未决监。是拘留未判决或判决未定的被告人的场所,《大清监狱律草案》中称之为“留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