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士参军事

司士参军事

官名。唐高祖武德(618—626)初改司士书佐置,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三都、六府各置二员,为士曹长官,正七品下; 上州各置一员,从七品下; 中州各一员,从八品下。宋朝无职掌,用为特恩授士人,亦为责降散官,或为纳粟授官名目。


官名。隋初雍州置士曹从事,上上以下州置士曹行参军。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以州统县,州置司士参军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改司士参军事为司士书佐。唐武德初复改郡为州,改司士书佐为司士参军事,设于上州,掌津梁、舟车、官舍与百工之事。其下有司士佐、司士史以佐助司士参军事办事。中、下州不设司士参军士,由司法参军事兼其职。宋承唐制,诸州置司士参军,为散官,无具体职掌。皇帝有时以特恩授士人,或以贬斥官员充任,或作纳粟授官的名目。

猜你喜欢

  • 王家尉

    官名。北魏前期王国属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七品中。

  • 分巡处

    清末工巡总局所属机构。内部设事务科、巡查科、各段。掌内城分巡之事。

  • 军计司司长

    官名。清末陆军部军计司之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军计司事。宣统二年(1910),以军计司并入军衡司,遂废。

  • 僧人等级。明朝官定僧级第三等,可充任僧官,不给俸禄。

  • 崇文观祭酒

    官名。三国魏明帝置。《三国志·王肃传》: “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官名,三国魏明帝青龙四年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青龙四年)夏四月。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以充之。”《三国志·魏书·王

  • 行在五军都督府

    官署名。明成祖永乐初年于北京置行在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官,制同五军都督府。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除“行在”字,而以在南京五府加“南京”字。洪熙元年(1

  • 副押官

    武官名。辽置,见“行军都押司”。

  • 隶仆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宗庙宫寝洒扫的小吏。《周礼·夏官》: “隶仆,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五寝之扫除粪洒之事。祭祀,修寝。王行,洗乘石。掌跸宫中之事。大丧

  • 寺人监

    官名。三国魏及晋皆置,位七品。专任宦者。

  • 回回钦天监

    官署名。明朝掌观察天象、推衍回历的机构。洪武三年 (1370) 改回回司天监置,设监令一人,正四品,少监二人,正五品,监丞二人,正六品。十四年,去少监不设,改监丞,只设一人,降本监秩正五品。三十一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