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农寺

司农寺

官署名。北齐始置,为管理仓储市易,供应宫廷粮食薪菜、百官禄廪的事务机关。设卿、少卿、丞各一员,领平准、太仓、钩盾、典农、导官、梁州水次仓、石济水次仓、籍田等署。历代沿置,掌粮食储积、仓廪管理及京朝官禄廪、朝会祭祀供御之供应事务,其政令仰承户部。隋初置卿、少卿各一员为长贰,属官有丞五员及主簿、录事等,领太仓、典农、平准、廪市、钩盾、华林、上林、导官等署,炀帝增少卿为二员,置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唐朝因之,又辖诸监、屯监。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名司稼寺,咸亨元年 (670) 复旧。北宋初唯掌供应籍田、祭祀所需物品及常平仓,设判寺事二人,以两制或朝官以上充任,卿、少卿皆为寄禄官; 神宗熙宁三年(1070)废制置三司条例司,青苗、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等法悉由司农寺主持推行,并考核升黜诸路提举常平官,成为推行新法的重要机构,以判寺、同判寺掌寺事,又置干当公事官。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原有职事归户部右曹,本寺掌仓廪、籍田、苑囿、漕运事务,供应官吏军兵禄食薪炭、牧监草料及宫廷所用粮、酒,哲宗元祐三年 (1088) 复置长贰官。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罢归户部仓部司,绍兴四年(1134)复置。辽朝为南面官署。金朝改置“司农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 (1283) 改名务农司为司农寺,掌农桑水利之事,设达鲁花赤一员,卿二员,丞一员。二十三年改名“大司农司”。


官署名。北齐始置,掌仓市薪米园池果实,其官有卿、少卿各一人。隋唐沿置。唐代司农寺,掌仓储委积,总上林、太仓、钩盾、官。四署及诸仓、司竹、诸汤、宫苑、盐池、诸屯等监,凡京都百司官吏禄禀、朝会,祭祀所需,皆供给。其官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丞六人,从六品上。宋代沿置,元废。见《通典·职官八·司农卿》、《续通典·职官八·司农卿》、《新唐书·百官三·司农寺》。

猜你喜欢

  • 城将

    官名。守城之将。《墨子·号令》: “城周里以上,封城将三十里地为关内侯,辅将如今赐上卿。”官名,秦汉皆置,掌帅兵筑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东武贞侯郭蒙,以户卫起薛,属周吕侯,破秦军杠里,陷杨

  • 北平清吏司郎中

    官名。明初户部所属北平清吏司及刑部所属北平清吏司均置,各一人,正五品,掌本司之事。参见“北平清吏司”。

  • 包衣骁骑参领

    官名。清朝内务府三旗包衣骁骑营中掌治各旗营务之官员。康熙十六年(1677)设,每旗五人,共十五人。以内务府郎中兼充,从三品。掌管关防,督率佐领审查人丁,办理应试,挑补披甲,监督领放俸饷,查报贤孝节义,

  • 祀官

    官名,泛指掌祭祀的官员。《汉书·郊祀志上》:“乃立黑帝祠,名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祀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

  • 乣军

    辽金元时期称北方被征服的各族人组成的军兵为乣军。辽代始置,按隶属关系分,有遥辇乣、各官分乣、各部族乣、十二行乣、群牧二乣及黄皮室乣、咸州乣等七种,设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官。统属于节度使,以游防镇

  • 左部尉

    官名。北齐置,为临漳县二尉之一,辖九行经途尉。九品上。

  • 工务司郎中

    官名。清末农工商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本司事务。

  • 将作令

    官名。即将作监长官,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 改将作大监置,唐高祖武德(618—626)初称大匠。参见“将作大匠”。

  • 行京兆尹事

    代行京兆尹职事。京兆尹掌治京师。参看“京兆尹”条。

  • 殿中侍御史

    官名。亦称殿中御史。三国魏始置,员二人,七品,居宫殿中纠察非法,隶御史台。西晋员四人,东晋减为二员,七品。南朝沿置,宋七品; 梁增为四员,流外七班,陈亦为流外官。北朝地位较重。北魏或掌宿卫禁兵,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