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军师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为丞相府重要僚属,员 一人,参议军国大事。三国吴亦置,地位较高,不属丞相府,多由左大司马兼任。
官名,掌参议军国大事。三国魏置,为丞相府属吏,员一人。吴也置,不属丞相府,多由左右大司马兼任。《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孙权)遣使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为丞相府重要僚属,员 一人,参议军国大事。三国吴亦置,地位较高,不属丞相府,多由左大司马兼任。
官名,掌参议军国大事。三国魏置,为丞相府属吏,员一人。吴也置,不属丞相府,多由左右大司马兼任。《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孙权)遣使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
军事编制单位。(1)清代绿营兵制以协为标以下的一级编制单位,由副将统领。参见“绿营兵”。(2)清末新军编制,协为军、镇以下的一级编制单位,以三营为一标,两标为一协,相当于民国时期的旅。
指当仕路,居要职掌握政权和掌握政权者。《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后世多沿用。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永安建制始设。设正、副各一人,职同检点。主接递文报。军中杂职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监军。掌传递文书。
官名。宋初置,属东班诸司使。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977),分为东、西八作副使。通常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为从七品。徽宗政和二
散官名号。金始置。为文散官,以授从七品上武官。元朝沿置,改武官从六品,敕授。明朝为武官从六品,升授。官名。金代武散官从七品上称忠武校尉,元、明为从六品升授。见《金史·百官上·武散官》、《元史·百官七·
太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见“太皞”。
官署名。北齐置,设丞。隶太府寺诸冶西道署。
太子的称谓。《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贰。”
清末外城工巡局所属机构。见“外城工巡局”。
官名。明初户部、刑部所属山东部分置,各一人,从五品。参见“山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