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卫将军

卫将军

官名。西汉初为将军名号之一,统兵征战,事讫即罢。文帝即位,拜宋昌为之,总领南、北军,始成为重要武职,其后屡典京城、皇宫禁卫军队。东汉位次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秩万石,位亚三公。开府置官属。魏晋南北朝沿置,位在诸名号大将军之上,多作为军府名号,以加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无具体职掌。东晋南朝甚重之,常以中书监、尚书令等权臣兼任,统兵出征。梁、陈改置“镇卫将军”。北魏、北齐仍置。魏、晋、宋二品,开府者位从公,一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一品下,二十三年改二品。北齐二品。


将军名号,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位比公,凡将军皆主兵,掌征伐,而卫将军平时掌宿卫;(见《后汉书·百官志》)。王莽时与更始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号为“四将”(见《汉书·王莽传》)。《汉书·文帝纪》:“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后汉书·孝献帝纪》:“韩暹攻卫将军董承。”《后汉书·隗嚣传》:“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皆结谋内溃。”魏晋以后多沿置。

猜你喜欢

  • 经魁

    明代乡试有以五经取士者,每经各取一名为首,称为经魁。清初仿明制,有以五经中举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长州蒋学海以五经中举,称五经解元,乾隆十六年始停五经中举之例。后因称乡试中举的前五名为五经

  • 郡兼理司法行政长官

    自秦至西汉,地方实行郡县二级制,郡直接中央;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州县之间的一级地方政府。隋炀帝与唐玄宗时又两度改州为郡,此后州郡仅为互名,如宋代无郡的建置,而常以郡代称州。郡的行政长官是太守,兼理司法

  • 监运诸物公使

    吏员名。金制,漕运司所属有公使八十一人,掌监运诸物。

  • 赞者

    官名。隋朝太常、鸿胪二寺皆置。唐朝因置,隶门下省、太常寺,各十二员、十六员,掌赞唱,为行事之节,分番上下,太凡祭祀、朝会,掌承传。太子左春坊亦置四员。宋朝太常寺沿置,正名赞者七员,守阙赞者七员、私名赞

  • 阉竖

    宦官的贬称。《后汉书·窦何列传》:“论曰:窦武、何进藉元舅之资,据辅政之权,内倚太后临朝之威,外迎群乘风之势,卒而事败阉竖,身列功颓。”

  • 军职

    官制用语。五代、宋朝军中各级统兵官统称。北宋初不序品位,不入杂压。徽宗政和四年(1114),始定殿前都指挥使在节度使之上,殿前副都指挥使在正任观察留后之上,马军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在正任观察使之上

  • 正令史

    佐理案牍文书的官吏。简称令史。秦、汉诸官署多置令史,掌文书。三国魏、两晋、南朝、北魏、北齐省、台、府、寺诸官署沿置,称正令史,高于书令史。魏、晋、宋、北魏为流内官。梁、陈、北齐皆为流外吏职。官史,三国

  • 楚古

    官名。契丹北面官,掌北面官审讯犯人之事。

  • 巡防队会计官

    官名。清末各省分路巡防队属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各省旧军逐步改为巡防队,分五路驻防,始置。每路一人,奏补。掌本路各营饷项。

  • 太子车舆局丞

    官名。北齐置,为太子车舆局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