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匦院

匦院

官署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属门下省,掌理冤狱,受纳诉状。


官署名。掌议得失、申冤陈屈、揭发秘谋等。唐武后垂拱二年,鱼保宗上书请置匦以受四方之书,于是铸铜匦四个,涂上方色,列于朝堂:青匦叫“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叫“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叫“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叫“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时称匦院。以谏大夫、补缺、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后来同为一匦。唐玄宗天宝九年改理匦使为献纳使,唐肃宗至德元年复旧。宝应元年,命中书门下选择正直清白官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唐德宗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知匦使。到宋朝太宗雍熙元年改匦为检,宋真宗景德四年改为登闻检陆军。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左谏议大夫》、《通考·职官考》。

猜你喜欢

  • 都督行府

    参见“都督”。

  • 三司设案

    宋代三司内部机构,为盐铁七案之一。掌旬设、节料、斋钱、餐钱、羊豕、米面 薪炭、陶器等物。

  • 翊麾副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为从七品下武散官。宋朝沿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官名。宋置,为武散官,从七品。见《宋史·职官九·武散官》。

  • 郡仓督

    郡分职吏名。北齐于上上郡以下诸郡均置仓督,隋唐沿其制置于州县。参见“州仓督”、“县仓督”。

  • 视品

    隋朝于流内官与流外官之外,又置视流内与视流外,俱有品,谓视品。隋朝视流内从视正二品至视从九品凡十四等,自行台尚书令至公国侍郎; 视流外从视勋品至视九品凡九等,极于胥吏,无上下阶。唐朝仅有视流内正五品至

  • 掖庭局丞

    官名。即掖庭丞。官名,金朝置。为掖庭局副长官,佐令掌皇后宫事务。见《金史·百官二》。

  • 安南送旌节官告使

    官名。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十二月,以大理寺卿王鄯为之,赴安南送旌节,属临时特遣使。

  • 武节将军

    散阶称号。金始置为武散官,以授正六品武官。元朝沿置,改武官正五品,宣授。明朝为武官正五品,升授。官名。金、元、明皆置。金代武阶官制,正六品上授武节将军,为散官。见《金史·百官一·武散官》。元代武节将军

  • 经历

    官名。金朝始设。为枢密院、都元帅府等机构之属官。掌出纳文移。元朝沿置于宣政、枢密诸院、诸大都督、通政司、都察院等衙署。明清有设于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等所属经历司者,为经历司之主官(详“经历司经历”)

  • 左更

    爵名。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十二级。秦汉沿置。《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 “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也。”参见“二十等爵”。爵名,秦汉二十级爵的第十二级为左更。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见《汉书·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