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副尉

副尉

①汉朝西域副校尉简称。②散官名号。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武散官,自正六品至从九品为昭武、振威、致果、翊麾、宣节、御侮、仁勇、陪戎八校尉及八副尉,其上阶为校尉,下阶为副尉。后代沿此制。宋朝有进武、进义、守阙进义、进勇、守阙进勇等副尉。金朝武散官有保义、进义二副尉,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增设,为三十四阶之末二阶,分别为从九品上、下。元沿金制,武散官末二阶亦为保义副尉、进义副尉,从八品,敕授。③官名。金朝卫尉司副长官,从四品。协助中卫尉管理皇后宫事务。④清朝步军副尉之简称。详“步军副尉”。


官名。1、汉朝设西域都护和西域副校尉,副校尉简称副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南朝梁任眆《丞相长沙宣武王碑》:“都护之威既弛,副尉之策已谢。”

2、唐朝武散官有昭武副尉,正六品下;振威副尉,从六品下;致果副尉,正七品下;翊麾副尉,从七品下;宣节副尉,正八品下;御侮副尉,从八品下;仁勇副尉,正九品下;陪戎副尉,从九品下。见《新唐书·百官一》。宋元沿用此制,明不设。见《宋史·职官九·武散官》、《通典·职官二二》。

3、清代武官名。守卫京师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的下属有副尉,负责守卫巡警等事。《清史稿·职官四·步军营》:“所辖:翼尉(正三品)、副翼尉(从三品)、协尉(正四品)、副尉(正五品),满、蒙、汉军俱各八人。”

猜你喜欢

  • 工部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工部次官,佐工部中大夫掌百工之籍,而理其禁令。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

  • 训方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训方氏中士四人,掌教导四方之民。北周依其制置训方中士,正二命;训方下士,正一命。属夏官府职方中大夫。

  • 提牢

    官名。清朝刑部提牢厅主事之简称。详“提牢厅主事”。官名。明置,掌提点刑部牢狱,稽覈罪囚;因刑部主事任此职,故又称提牢主事。见《明史·职官一·刑部》。清沿明制,也设提牢,官署称提牢厅。见《清史稿·职官一

  • 回回省掾

    官名。元中书省中的回回令史。

  • 纳里速宗卡下珞达洛万户

    官名。元朝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隶乌思藏宣慰司,治所当在今阿里与后藏交界处。

  • 敕令所提举

    官名。宋朝设此官,“敕令所提举”为“枢密院编修敕令所提举”的简称。敕令所是起草皇帝命令的机关,其长官为“敕令所提举”,此官由宰相兼任;同提举,执政兼任。下设详定官和删定官。见《宋史·职官二·编修敕令所

  • 差遣委员

    官名。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任总统时设于总统府,掌承差遣办事。

  • 宗子

    ①周朝谓嫡长子,又称“大宗子”。《诗经·大雅·板》: “怀德为宁,宗子维城。”郑玄笺: “宗子,谓王之适子。”《礼记·曾子问》: “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孔颖达疏: “宗子,大

  • 会同四译馆大使

    官名。清朝礼部会同四译馆之属官。乾隆十三年 (1748) 设,一人,汉员,正九品。於序班内升用。掌治接待贡使馆舍之事。

  • 小内史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亦称内史下大夫、内史次大夫。春官府内史司次官,员二人,佐内史中大夫掌纶诰,并参议刑罚爵赏以及军国大事。静帝大象元年 (579),宣帝置内史上大夫为内史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