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别驾

别驾

官名。即别驾从事、别驾从事史,汉朝州部佐吏。据应劭《汉官仪》,汉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员一人,秩皆百石。因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秩轻职重,有“其任居刺史之半”之说,位居州吏之右,与治中从事史同为州上纲,事无不统。三国魏、蜀、吴皆置。晋朝亦置。南朝宋主吏员选举,多以六品官担任。齐同。梁扬州别驾十班,陈为六品,他州高者六品,低者九品。自晋、南朝宋以后,别驾位虽日崇,但职任渐为府佐所夺。十六国前秦、前凉、后秦并置。北朝北魏亦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司州别驾为正四品中,二十三年改为从四品上。他州别驾依州品不同,自正五品至正七品不等。北齐司州别驾从四品上,上州正六品上,中州从六品上,下州正七品上。北周三万户以上州别驾正四命,一万户以上州四命,五千户以上州正三命。魏、晋、北魏前期,别驾例用本州人,由刺史自辟,后期渐由朝廷任命。自北周始,州、府佐吏渐混为一系。隋、唐为府州上佐之一,迭与长史互改名称,亦或并置,并无实际职任,因品高俸厚,多以位置贬谪大臣,时有废罢。又,隋炀帝时于司隶台置别驾二人,从五品,分察畿内。宋朝诸州皆置,无职掌,或特恩授流外之人,或安置贬谪官员。明、清为各府通判别称。


官名。别驾也称别驾从事,是州刺史的佐官;刺史巡视辖境时,其别乘驿车随行,故称别驾。汉设别驾从事;魏晋沿用汉制,各州都设别驾。总理众务,职权甚重,当刺史之半;隋设郡丞,唐初改隋之郡丞为别驾,后又改称长史。到唐朝中叶以后,别驾、长史并置,但职权任务都已轻了许多。宋朝不置别驾而设通判,其职权任务类似别驾,因此,后世称通判为别驾。参看《文献通考·职官·总论州佐》。

猜你喜欢

  • 左右虞候率

    东宫武官名。隋左右虞候府的主官为左右虞候,炀帝改为左右虞候率,各置二人。唐龙朔中改为左右清道率。

  • 总统府侍卫室

    国民党政府总统府的内部机构。掌理有关侍卫事项。设中将侍卫长一人,少将副侍卫长三人,上、中、少校侍从武官四人,上、中、少校侍卫官十六人,上、中、少校警务员十六人,上、中、少尉侍卫官十二人,上、中、少尉警

  • 客省局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掌接伴使者见辞等事。天显二年(927),太宗即位,“阅旗鼓、客省诸局官属”。官署名,辽南面官中有客省,又置客省局,属北面局官。设局使、局副使为正副主官,下有都林牙。参见“客省”。

  • 枝官

    谓官府冗员。《韩非子·和氏》: “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 都虞司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初名“尚膳监”,顺治十八年 (1661) 改“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 (1677) 改都虞司。掌上三旗武职官员的铨选任用,官兵俸饷、赏恤的稽核,府属各司处书吏的考核。此

  • 冶塘冶令

    官名。见“诸冶令”。

  • 制府

    清朝总督之别称。

  • 平西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刘备置,以马超任之。建安二十四年,群臣奉刘备为汉中王,上表于汉献帝时,马超以此职列名首位。三国魏时与平东、平南、平北将军合称四平将军。多持节都督或监某一地区的军

  • 州判官

    官名。宋代诸州幕职有签书判官厅公事和节度判官,如该州不设通判,则升判官为签书判官厅公事以兼之;小州判官、推官不并设,或以判官兼司法,亦有由他官兼判官者。辽节度州有军事判官,观察州有观察判官,团练州有团

  • 都管司

    官署名。辽置,属南面边防官。圣宗统和四年(公元986年)蒲奴宁曾为山后五州都管,掌五州边防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