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光禄

光禄

1、官名。汉有光禄勋、光禄卿、光禄大夫。秦设郎中令,掌宫殿门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大夫掌议论。大夫又分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东汉沿用西汉官制,也设光禄勋。《后汉书·百官二·光禄勋》:“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魏晋有光禄大夫,有的为职事官,有的为加官。《晋书·职官》:“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禄赐、班位、冠帻、车服、佩玉,置吏卒羽林及卒,诸所赐给皆与特进同。其以为加官者,唯假章绶、禄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又卒赠此位,本已有卿官者,不复重给吏卒,其余皆给。光禄大夫假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魏氏已来,转复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其诸公告老者,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及晋受命,仍旧不改,复以为优崇之制。”“光禄大夫与卿同秩,中二千石。”南北朝时刘宋设光禄大夫。见《宋书·百官下》。南齐设光禄勋、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见《南齐书·百官志》。北魏设光禄勋、金紫光禄大夫。见《魏书·官氏志》。梁设光禄卿,掌宫殿门户。又有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见《隋书·百官上·光禄卿》。唐朝设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皆为无职事的散官。见《旧唐书·职官一》。宋设光禄卿,见《宋史·职官八》。明设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皆文散官。见《明史·职官一·文之散阶》。清代也有光禄大夫,为正一品的封赠官。见《清史稿·职官一》。

2、官署名。南北朝时梁设光禄寺,其长官称卿。《旧唐书·职官三·光禄寺》注:“秦曰郎中令,汉曰光禄勋,掌宫殿门户。梁置十二卿,加寺字,除勋字,曰光禄卿(其长官曰光禄卿),掌膳食。”北齐设光禄寺,置卿和少卿,兼管皇室膳食帐幕。唐代光禄寺,设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掌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招待酒宴等。《新唐书·百官三·光禄寺》:“掌酒醴膳羞之政,总太官、珍羞、良醖、掌醢四署。凡祭祀,省牲镬、濯溉;三公摄祭,则为终献,朝会宴享,则节其等差。”其后,宋、明、清也都设光禄寺,寺中设卿、少卿,其职事大体相同。见《宋史·职官四·光禄寺》、《明史·职官三·光禄寺》、《清史稿·职官二·光禄寺》。

猜你喜欢

  • 夏官大夫

    官名。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始置,为太史局伎术官阶官。

  • 知州

    官名。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宋朝以朝官为州一级长官,称“权知军州事”、“知军州事”,简称“知州”。掌教化百姓,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奉行法令,考察属员,赈济灾伤,以及赋役、钱谷、狱讼等事。时,州有都督、

  • 州萨甫

    州宗教官。隋于诸州各置萨甫一人,其职掌是管理本州的袄教事务。

  • 官守

    居官守职。《孟子·公孙丑下》: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 泉部局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泉部局”。

  • 大理评

    官名。评亦作平。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末魏建国初置,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改为廷尉评。北魏置。北齐置为大理寺属官,一员,正六品。隋朝沿置,正六品下,掌审核刑狱,文帝开皇三年(583)罢。

  • 发副

    宋朝发运副使简称。

  • 小蕃部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置,北周沿置。秋官府蕃部中大夫属官,佐蕃部中大夫、小蕃部下大夫掌诸侯朝觐的礼仪。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成为蕃部次官。宣帝即位,复

  • 护氐校尉

    官名。东晋置。掌边境氐族事务。杨佛嵩以平远将军任之。见《晋书·姚苌载记》。

  • 小黄门郎

    官名,汉朝置,低于黄门郎一级的宦官。《后汉书·百官志三》:“小黄门(郎),六百石,宦者,无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