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任官的民族限制

任官的民族限制

官员任用限制之一。元代选任官员,内外长官例由蒙古贵族充任,副职则尽先用色目人,汉人只能充任中下级官员或属吏。有关兵籍等军机重务,汉人是不得与闻的。在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中,不仅汉人不得充任长官,色目人充任枢密使者,终元之世亦仅只四人。清制,内外官分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据《清史稿·选举志五》记载,“满洲又有宗室、内务府包衣缺。其专属者,奉天府府尹, 奉锦、山海、吉林、热河、口北、山西、归绥等道缺, 各直省驻防官、理事、同知、通判为满洲缺。唐古特司业、助教、中书、游牧员外郎、主事为蒙古缺。钦天监从六品秋官正为汉军缺。宗人府官为宗室缺。内务府官为内务府包衣缺。此外,京师各衙门、陵寝衙门、盛京五部、各直省地方俱设额缺。满洲京堂以上缺,宗室、汉军得互补;汉司官以上缺,汉军得互补。外官蒙古得补满缺,满蒙包衣皆得补汉缺。惟顺天府尹、府丞,奉天府丞,京府县官,司坊官,不授满洲。刑部司官不授汉军。外官从六品首领、佐贰以下官不授满洲、蒙古。道员以下不授宗室。其大凡也。”

猜你喜欢

  • 侯国相

    官名。每侯国置相一人,其俸各如本县,掌治民,如令、长,不臣。但纳租于侯,以户数为限。侯的家臣,有家丞、庶子各一人,掌侍侯,理家事。见《后汉书·百官志》。官名。汉武帝时始置,为侯国的行政首长。《后汉书·

  • 十节度

    官名合称,即“十个节度使”的简称。唐玄宗时,在边防重地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西安、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节度使,再加上岭南五府经略,合称十节度。节度使权力很大,掌总军旅,专诛杀,

  • 录勋司员外郎

    官名。即“录勋清吏司员外郎”。

  • 外务部庶务司

    官署名。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置,属外务部。掌界务、防务、传教、游历、保奖、恤赏、禁令、警务、词讼等事务。设郎中、员外郎、主事、额外行走各六人。

  • 少卿监

    宋朝诸寺监少卿、少监合称。

  • 侍中镇南将军

    官名,东汉末置,掌征战镇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注:“《魏书》曰: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

  • 西市丞

    官名。北齐置,司州西市署次官。

  • 总管府

    官署名。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始置,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管理所属地区的军事民政,职权甚重。辖区增减无常,一般辖数州、多者可达数十州。设总管为长官,江陵总管府又设副总管。僚属有长史、司马、司录、治中

  • 右拂

    官名,天子的辅佐大臣,因站在天子的右边,故称右拂。与左辅对称。拂,通弼,辅助。见《汉书·王莽传》。

  • 守阙军将

    见“守阙进义副尉”。武臣本官阶。宋置,无品级,位在军将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易以武阶官之名,称守阙进义副尉,秩未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