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品

九品

① 九卿的别称。《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②官阶等级制度。三国魏始置,将各种官职划分为九个等级,自一品至九品,由高至低,依此享受禄秩及其它待遇。晋、南朝宋、齐对一些官职的品阶有所调整,仍沿用其制。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改为十八班,陈复旧。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沿用九品制,并加设从品,自第一品至从九品分十八个等级,每等级中又分上、中、下三阶,共为五十四阶;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后,改为从三品以上不分阶,自第四品以下分上、下阶,共分三十阶。北齐沿北魏之制,西魏、北周改为九命之制。隋初沿用北齐之制,炀帝时罢上、下阶,唯留正、从品,共十八个等级。唐、五代除勋官仅有正、从品外,职事官、文散官仍沿前制,自第四品起复分上、下阶,武散官自第三品起即分上、下阶。宋沿唐制。元、明、清保留正、从品,品内不分阶,文武职皆同,不够从九品者,称不入流。隋、唐时流外官自勋品(相当于第一品) 至第九品另设九个等级,不分正、从品。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内部的等级。自第一品至第九品分九个等级,称为乡品,由中正评定。乡品的等级与入仕时的起家官及以后所任的官职都有一定的联系,被中正降品后,官职亦随之而降。参见“九品官人之法”。


1、九卿的别称。《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卿,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

2、官阶等级。《汉书·古今人表》把官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之后,三国魏司空陈群又把官职分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最高的为一品,最低的为九品。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大丞相为一品;四征将军、四镇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为二品;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书令史、县令县长等为九品。北魏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二等,自四品至九品,正、从又分为上、下两阶。唐宋两朝文职官阶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阶。元明清只有正从而无上下阶,文武职一样。

3、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内部的等级,又称乡品。

猜你喜欢

  • 三公曹郎中

    官名。北齐殿中尚书所属有三公曹,“掌五时读时令,诸曹囚帐,断罪,赦日建金鸡等事。”以郎中二人为主官。见《隋书·百官志中》。

  • 斋帅局

    官署名。北齐门下省、东宫门下坊置,掌铺设洒扫等事务,设斋帅、内阁帅等官。隋朝及唐初仅置于太子门下坊,仍设斋帅,掌东宫汤沐、灯烛、洒扫、铺设事。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典设局。官署名。北齐于门下省置

  • 三服之官

    官名,又称服官、三服官,掌献三服。《后汉书·马援传》:“元帝置服官。”注:“前书音义曰: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元帝节省,故罢之。”参看“三服官”条。

  • 干办公事

    官名。宋朝置,简称干办官、干办、干官。旧称勾当公事,后避宋高宗赵构名讳改。为制置使、总领、安抚使、镇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都大提举茶马、都大提举坑冶等属官,分掌有关具体事务。官名。详见“干办”条

  • 归圣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辽朝置,南面官。统领归圣军左厢兵马。

  • 国民代表大会

    北洋政府时期违反《临时约法》的非法议会之一。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十月八日,根据参政院的建议,袁世凯公布《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国民代表大会由国民代表组成,关于全国国民变更国体的请愿事件,由“

  • 驻外领事馆

    驻在他国城市或某地区的领事代表机关的总称。包括总领事馆、副领事馆和领事代理处。我国于清末已设驻外领事。北洋政府时期领事官分为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随习领事等。按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一月二十一日公

  • 中藏府丞

    官名。东汉名义上属少府,为中藏府令副贰,员一人,秩三百石,助令掌宫中币帛金银诸货物。官名,汉置,为中藏府副长官。佐令掌宫中币帛金银诸货物。参看《中藏府令》条。

  • 右孺子

    皇储妃位号。北魏置。《魏书·刘芳传》:“芳乃称其族子长文之女,高祖乃为(太子)恂娉之,与郑懿女对为左右孺子焉。”

  • 稽勋委员会

    国民党政府总统府的特设机构。原隶国民政府,根据民国三十六年七月十七日公布的《国民政府稽勋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掌理勋绩的审核事项。置委员十一至十五人,由国民政府遴聘,以内政部部长、外交部部长、铨叙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