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丞相

丞相

官名。①最高国务长官。战国秦始置,或设一员,或分设左、右。(或说魏、赵、燕等国亦置)由君主任免,秉承君主命令,任用领导百官,辅助国君管理军政要务,从而改变了春秋列国世卿世禄、政出私门、诸卿共执国政的局面,加强了集权和君主专制。其封列侯者权位尤重。属官较少,具体事务由各级官吏分工负责。秦朝沿置,增设御史大夫为其副贰,以相制约。西汉因袭秦制,职司机构更加完备。初置一员,寻改称相国,不久复旧,或分置左、右。秩万石,金印紫绶。秉承帝命,处理全国政务。可自行辟除僚属; 有荐举选用官吏及劾奏百官、执行诛罚之权;主管郡国上计,保管全国计籍,考课、黜陟地方长官;总领百官奏事朝议; 对皇帝诏令有权封驳谏诤; 兼管刑狱、律令,在军事、边防方面也有一定权限。丞相府组织日益庞大,至武帝时有属吏三百余人。置司直、长史、征事、掾、史、属等僚属,设东、西、奏、集、议等诸曹,分管官吏迁除、郡国事务、章奏议论、征集租谷等庶务。总领朝廷百官,位极尊隆,军国政务无所不综,多由功臣出身爵封列侯者担任,或可抗折旨意,皇帝亦对其优礼相待。至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引用侍从左右地位亲近的文武官员如侍中、诸吏、左右曹及诸将军、大夫、郎等参与谋议,以尚书(中书)掌受纳传达章奏诏旨,形成参与决策的中朝(内朝)体制,丞相作为外朝官首领,成为执行成命的行政长官。昭帝以后更以大司马大将军为中朝官首领,录尚书事,执掌决策、出令之机要政务。成帝号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同称宰相,三分相权。哀帝复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称司徒。东汉末曹操复自为之,独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非寻常人臣之职,其相府实为小朝廷,综理军政庶务,僚属更多。魏晋南北朝因之,省置无常,或分置左、右,或称大丞相,多用以位置权臣,皆一品,梁称十八班。凡任之者权任极重,独揽军政,令由己出,往往由此进位皇帝。或亦用作赠官。实际负责政务的宰相多加其他职衔。隋朝废。②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天宝元年(742)及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曾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用作尚书省长官之名,为最高政务长官,宰相之任。唐朝从二品,宋朝正一品。辽朝置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系南面朝官,非定制,亦无实权。金朝亦分置左、右,为尚书省长官,从一品,与平章政事并为宰相,总理政务。元朝建国前,汉人以称蒙古诸帝所置掌政刑的大断事官(也可扎鲁忽赤),分治中原汉地的断事官及燕京行尚书省长官亦有此称,主管宣发号令和内外闻奏诸事的必阇赤长称中书丞相。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为中书省长官,总领百官,位次中书令,次年分置左、右。其后尚书省亦置。员额皆不定,省置亦无常。武宗至大四年(1311)后,定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各一员,正一品。其左丞相或置或省。诸行中书省(行尚书省)亦设为长官,但不常置。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随中书省废。③太平天国朝上职官之一,代表官阶,非如前代宰辅之职。金田起义后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设正、又正、副、又副四员,共二十四员,地位仅次于王、侯。奉命出征时可独当一面,统领数军,总制以下均听指挥。行文系衔称钦差大臣。初期又设东、西、南、北四殿丞相,在各王处听使,后废。有战功者封平胡丞相,然不予印绶。又有恩赏丞相,系朝官加衔或一时赐授。此外皆称殿前丞相,不得与六官丞相并列。④ 唐、宋用作宰相的通称。后世亦因之。


官名,金印紫绶,掌助天子理万机。秦有左右丞相,高祖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改称相国。惠帝、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东汉初也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改称司徒。到东汉末年,司徒、相国、丞相并存,王允为司徒,董卓自称太尉进为相国,而曹操又称丞相。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一》、《后汉书·孝献帝纪》。三国魏晋南北朝时设时废,名称不断变化。唐和北宋不置,南宋复置左右丞相。辽金元沿置,但其职权远不如汉朝。明初设丞相,不久即废。太平天国置,做官阶用。见《通典·职官·宰相》、《续通典·职官·宰相》。

猜你喜欢

  • 上牧监

    官名。唐置,掌群牧孳课之事,属太仆寺。唐制,凡养马五千匹为上监,置监一人,副监二人,丞二人。所属有主簿、录事、府、史、典事、掌固。

  • 兵曹史

    官名,汉置,为郡县佐吏,位在兵曹掾之下,兵曹掾为兵曹长官,史为兵曹副长官,掌佐兵曹掾主兵丁征输等。后世多沿置,隋以后无。参看“兵曹”、“兵曹掾”条。

  • 毡毯使

    官名。五代始置。宋初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阶官。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阶官名,废。官名。唐有毡

  • 左龙武军统军

    官名。唐德宗兴元元年(784)置,一员,从二品,以授节帅罢任者,无职事。

  • 民政股主任

    乡、镇公职人员。国民党政府设于乡、镇公所,掌理民政事项。下设干事。

  • 词科

    唐宋贡举科目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通称。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设宏词科,考章表、戒谕、露布、檄书等九种文体,分上、中两等。徽宗大观四年 (1110),改为词学兼茂科,加试制、诰,免试檄书。

  • 邑人

    官名。殷朝始置。西周沿置。掌邑的行政长官。《殷虚文字外编》第三四片: “癸酉卜,王贞,自今癸酉至于乙酉,邑人其见方印不其见方执,一月。”官名。西周时置,为乡遂组织中乡的长官,见《师䢅鼎》

  • 部监

    官名。新莽置。天凤元年(后14)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禄如三公。监位上大夫,各主五部。东汉废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位上大夫,禄如三公,每人掌五郡(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告

  • 布特哈拜唐阿

    满语。拜唐阿是清代各衙署中无品级的管事人员,布特哈拜唐阿则是一种内廷差事人员,如粘杆处(尚虞备用处)等处行走无品级职事人等。粘杆处有粘杆拜唐阿四十人、备网拜唐阿十二人,为皇帝打猎捕鱼服务。

  • 中厨帅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设后宫百官时置。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