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寺
即今陕西富县西黑水寺。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即今陕西富县西黑水寺。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青州置,治所在齐通郡齐通县 (今四川眉山县)。《太平御览》 卷166引《周地图记》 曰: 眉州 “因峨眉山为名”。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眉山、丹棱、青神等县地。隋废。唐武德二年
在今甘肃文县东。《水经·漾水注》: “白水又东径郭公城南,昔郭淮之攻廖化于阴平也筑之,故因名焉。”
南宋乾道八年(1172)置,即今福建晋江市东南永宁。元改为永宁寨。
在今青海玛多县西南(一说在称多县东北清水河乡)。为唐代鄯城县(今青海西宁市)至吐蕃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市)交通要道之一。《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鄯城:“黄河又四百七十里至众龙驿。”在今青海省玛多县西南。
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东南。《元丰九域志》 卷9: 感恩县有感劳山。《明一统志》卷82琼州府: 感劳山 “在感恩县北一十里。宋时大军平黎,至此秋毫无犯,土人感其德而劳之,故名”。
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东北部吉兰丹一带。《隋书·赤土国》:大业三年(607),常骏等“南达鸡笼岛,至于赤土之界”。
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湖北随州市。西晋属义阳国,寻为随国治。南朝宋泰始五年 (469)改为随阳县,为随阳郡治。南齐复改为随县,为随郡治。西魏为随州治。隋为汉东郡治。唐复为随州治。明洪武二年 (13
在今浙江乐清市西南湖横乡驻地峡门村。《方舆纪要》 卷94乐清县: 峡门桥 “在县西南十三里。又西三里有峡门山,桥因以名”。
在今山东潍坊市东南四十里。《汉书·地理志》: 北海郡桑犊县 “覆甑山,溉水所出,东北至都昌入海”。《水经·巨洋水注》: 溉水 “出桑犊亭东覆甑山……北径斟亭西北。……溉水又北径寒亭西,合白狼水”。元于
从今山西怀仁县西北至鹅毛口。长9.5公里。为同蒲铁路支线。日伪于 1945年修筑。次年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