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洲桥

黄洲桥

在今江西崇仁县城东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崇仁县: 黄洲桥 “在县治东南。宋嘉祐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祐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及明朝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


在江西省崇仁县。崇仁河横贯县中,将县城一分为二,黄洲桥又将两半连结起来。唐时,“于河上编竹为杠,鱼贯而渡,水溢则漂坏,水疲时复葺理用”。北宋嘉祐年间改为浮桥,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并在桥面上建屋40余楹,桥两端设门启闭。文天祥题写“黄洲桥”三字。元、明两代,屡坏屡修,并以捐资的豪绅名改称德平桥、天启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石桥几乎毁坏殆尽,遂代之以浮桥。富绅谢廷恩捐资重修,并借鉴临川文昌桥的经验,清河基,将桥墩建在岩石上,又采用当时的先进建筑技术,加以改进。“自墩脚砌至梁眼有14层,出水小花墩繇梁眼,上至边石,以24层为率……墩前加金钢雁翅一座,以杀水势”。桥长139米,十分牢固。民国时期,一度改名中正桥。1965年扩建为八墩九孔的钢筋水泥大桥,桥面加宽至10米,两边增辟人行道,并装置了桥栏和吊灯。1969年特大洪水冲损桥墩,后又修复。


猜你喜欢

  • 顺荡

    (盪) 井 即今云南云龙县北八十八里顺荡井。《清一统志·大理府》 “诺邓盐里” 条下: 顺荡井 “在 (云龙) 州西北一百八十里”。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 铁冶河

    即��水。 在今陕西洋县北。 《清史稿·地理志》 洋县: “��水即铁冶河。”

  • 殷城

    ①亦名亶甲城。在今河南内黄县南。《史记·殷本纪》: “河亶甲居相。” 《正义》》 引 《括地志》: “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即河亶甲所筑都之,故名殷城也。”②在今河南武陟县东南。《水经·沁水注

  • 南安

    在今河北蠡县南。《资治通鉴》: 东晋永和七年 (351),前燕慕容儁遣慕容评攻后赵王午于鲁口,“至南安,王午遣其将郑生拒战,评击斩之”。在今河北省蠡县南。《资治通鉴》: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前燕王

  • 太平谷水

    即今陕西户县东南太平峪河。《寰宇记》卷26鄠县:“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即清渠水之上流也,源亦出终南山。”宋敏求《长安志》卷15:太平谷水“在鄠县东南三十里。阔七步,深二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长安县界

  • 卢龙塞

    在今河北迁西县北喜峰口一带。古有塞道, 自今蓟县东北经遵化县,循滦河河谷出塞,折东趋大凌河流域,为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交通要道。《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丸,“引军出卢龙塞

  • 仙居岭

    即上朱岭。在今江西萍乡市西境。

  • 移里闵河

    又作一迷河、亦迷河、伊勤们河。即今吉林中部松花江支流饮马河。《金史·温敦蒲剌传》: “温敦蒲剌始居长白山阿不辛河,徙隆州移里闵河。”古水名。即今吉林省德惠、九台二市境内饮马河。《金史·温敦蒲剌传》:“

  • 慈湖

    ①在今浙江温州市南慈湖乡。《方舆纪要》卷94温州府永嘉县: 慈湖 “在县南二十五里吹台山下,合南境之水入瑞安江”。②即普济湖。今浙江宁波市西北三十二里慈城镇北之慈湖。宋 《宝庆四明志》 卷16慈溪县:

  • 沙湾塘

    在今四川雷波县西南安寨坪。产铝。清道光中曾开采。后废。同治十二年(1873)复采,无成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