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堆山
①在今安徽黟县北。《方舆纪要》 卷28黟县: 黄堆山 “在县北三十里。高十余里。绝顶平坦”。
②在今陕西大荔县西。《新唐书·代宗纪》: 广德元年 (763),“党项羌寇同州,郭子仪败之于黄堆山”。即此。
古山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唐广德元年(763年)郭子仪败党项于此。
①在今安徽黟县北。《方舆纪要》 卷28黟县: 黄堆山 “在县北三十里。高十余里。绝顶平坦”。
②在今陕西大荔县西。《新唐书·代宗纪》: 广德元年 (763),“党项羌寇同州,郭子仪败之于黄堆山”。即此。
古山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唐广德元年(763年)郭子仪败党项于此。
①亦作龙沮城。即今江苏灌云县西北龙苴镇。《元和志》卷11朐山县:“龙且故城在县南六十里。”②在今山东无棣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31海丰县“广武城”条下:“县北二十里有龙且城。其地高耸,形势屹然。”
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舟曲县西北。东汉属武都郡。西晋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舟曲县一带。以羌族所居得名。属陇西郡。东汉属武都郡,三国后废。
一作仑头。汉西域国名。国都在今新疆轮台县南柯龙克沁遗址。西汉武帝时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灭。《汉书·李广利传》: “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 置使者校
即金宝堡。在今广西阳朔县西四十里金宝乡。明隆庆五年 (1571) 置,清康熙八年 (1669)设游击驻防。
唐置,即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丰齐镇。唐丰齐县,五代置驿,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南。宋升为镇,改称丰济。
①北魏置,治所在武兴(今陕西略阳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地。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为兴州。②南朝梁天监中置,治所在南晋寿郡(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关口)。北周废。北魏置,治武兴县(今陕西略阳县)。
亦作古泥镇,又名宜良镇。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民国《三江县志》卷3:“宜良镇在石眼口,又名古宜镇、宜阳镇。乾隆四十三年于古宜设主簿一员。”1932年移三江县治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东部
在今湖北广水市东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7应山县: 黄陵寨在 “县东二十五里。其相近者曰平康寨”。
在今云南嵩明县南。《方舆纪要》 卷114嵩明州: 集兴笼城 “在州南。南诏时,清平官杨祐者,筑梅堂、阿葛笼、蒙琮笼、白笼、集兴笼诸城,周回相望,为犄角之势,抚定蛮民,甚有威绩,此即其所筑也”。
即杨家砦。在今甘肃武都县北一百里。《方舆胜览》 卷70阶州: 杨家崖,“ 《郡县志》 即阶州家计寨,控白江月掌山路。建炎、绍兴间,吴玠兄弟继为大将,保蜀口,时四州未有城,命逐州各择地为寨,而家计寨最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