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始光四年 (427),改统万城置,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太和十一年 (487) 改置夏州。古镇名。北魏始光四年(427年)改统万城置,治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置夏州。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龙州宣抚司置,属四川布政使司。治所在盘龙坝(今四川平武县)。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下:龙安府“取龙州安辑之义也”。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青川二县及江油市、北川县部分地。1
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南。《清一统志·大理府》:安南关“在云南县东南七十里。为通省大路。旧设巡司。今裁”。
又作多丁。在今西藏东南部珞渝地区,墨脱县治西南一百一十四里处,沿雅鲁藏布江右岸。为珞巴语名。原隶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①1913年改济宁州置,为山东济宁道治。治所即今济宁市。1925年为兖济道治。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8年析置济宁市。1983年撤销并入济宁市。②1946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济宁县南部析置,治马房屯
1913年改阿迷州置,后属云南蒙自道。治所即今云南开远市。1929年直属云南省。1932年改开远县。旧县名。1913年改阿迷州置,治今云南省开远市。属蒙自道。1931年改名开远县。
旧名大冢峡。一曰香炉峡。在今广东英德县西南五十里。上有峡山庙,祀虞夫人。北宋嘉祐间转运使荣諲尝构栈阁七十间,由峡直下清远。张俞有《峡山栈道记》刻石。
在今甘肃徽县东二十里。《方舆纪要》卷59徽州:太白池“周回数十亩,诸山环绕其旁”。
唐方镇名。乾元二年 (759) 置,治所在陕州 (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卢氏,山西平陆、芮城及陕西华县、华阴、潼关等县市地。上元元年 (760)改为陕西节度。
在今湖南永兴县北。《方舆纪要》 卷82永兴县: “紫泉在县北。泉紫色,重于他水,铜壶漏取此以定时刻。亦曰紫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