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山
又名长平山、照山、峨头岭。即今四川剑阁县东南鹤龄镇与苍溪县交界处之长林山。《方舆纪要》卷68昭化县:长宁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池,清澈不竭。宋王智于此筑城据守,后王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障”。《元史·宪宗纪》:八年(1258)十月,“庚子, 围长宁山,守将王佐、裨将徐昕等率兵出战, 败之”。即此。
古山名。在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入蜀,宋人戍守于此。
又名长平山、照山、峨头岭。即今四川剑阁县东南鹤龄镇与苍溪县交界处之长林山。《方舆纪要》卷68昭化县:长宁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池,清澈不竭。宋王智于此筑城据守,后王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障”。《元史·宪宗纪》:八年(1258)十月,“庚子, 围长宁山,守将王佐、裨将徐昕等率兵出战, 败之”。即此。
古山名。在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入蜀,宋人戍守于此。
北宋置,属盘石县。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七十里高楼场。
亦作妙噶山站。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置,为吉林将军境内北路驿站之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北迎兰。光绪 《吉林通志》 卷57: “妙噶山站,南至三姓城五里。”
唐长安外郭城东面偏南的一门。隋初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郊铁炉庙村南。
明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蒙古国东部哈拉哈河。《明英宗实录》: 正统三年 (1438) 四月癸酉,“朵颜卫所属哈剌孩卫指挥捏可来等来朝”。后废。明正统年间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南与蒙古国境
又名金山、金娑岭、金莎岭、金沙岭。即今新疆天山东支博格达山。《新唐书·契苾何力传》:永徽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寇庭州,陷金岭”。《宋史·高昌国传》 引王延德 《高昌行纪》: “历交河州,凡六日,至
本西汉长沙国湘南县湘乡,建平四年 (前3)封长沙王 (鲁人) 子昌为湘乡侯,改属零陵郡。东汉为县,仍属零陵郡。治所即今湖南湘乡市。三国吴属衡阳郡。隋平陈后并入衡山县。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潭
一作水。 古狼汤渠支津。 即今淮水支流涡河。《汉书·地理志》 淮阳国扶沟县: “涡水首受狼汤渠,东至向入淮。” 向县故址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北。故道自今河南扶沟县东分狼汤渠 (魏晋以后称蔡
清雍正三年(1725)改阳高卫置,属大同府。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属山西省。在山西省东北部、长城南侧,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属大同
即今安徽望江县西北与太湖县接界处之香茗山。《方舆纪要》卷26望江县:大茗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其旁出者曰小茗山。两山东西相向,大茗之巅有巨石耸峙,顶平如砥;大茗之上有莲花峰,峻削而秀丽”。
南齐改新城郡置,属梁州。治所在房陵县 (今湖北房县)。梁复为新城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