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鄱阳湖

鄱阳湖

古称彭蠡泽、彭泽。在今江西北部,跨南昌、进贤、余干、波阳、都昌、星子、德安、永修诸县,为赣江、修水、鄱江、信江等河的总汇。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舆地纪胜》 卷23饶州: 鄱阳湖 “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其湖绵亘数百里,亦名彭蠡湖”。自西汉以后,江北彭蠡泽逐渐向南扩展,形成今日之鄱阳湖。


古称彭蠡泽、彭泽、官亭湖。在江西省北部。《舆地纪胜》:“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读史方舆纪要》:鄱阳湖“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由古代地跨长江两岸的彭蠡泽解体后,演化、变迁而成。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293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21.7米,最大水深29.19米,蓄水量149.6亿立方米。汇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鄱江五河来水。洪枯水位时,湖面面积相差很大。呈现“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殊地理景观。是长江中游重要蓄洪场所。湖内岛屿41个,面积103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莲湖山岛面积41.6平方千米。对鄱阳湖水系有蓄洪、滞洪作用,并富灌溉、航运之利。湖面开阔,沼泽湿地发育,鱼类、鸟类(280余种)资源十分丰富,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产鱼、虾、莲、芦苇等。湖滨有著名的庐山,为避暑胜地。


猜你喜欢

  • 夷陵千户所

    明洪武九年(1376)改峡州卫置,属湖广都司。治所即今湖北宜昌市。后废。

  • 商榻镇

    又名双塔。即今上海市青浦县西三十六里商榻镇。清光绪 《青浦县志》 卷2: 商榻镇,“商人往来苏松,为适中之地,至夕住此停榻。故名”。1977年划归青浦县。在上海市青浦区西端,北、东、南三面被湖泊所围。

  • 丁令

    亦作丁灵、丁零。秦、汉时北方部落。在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单于时,“北服浑庾、屈射、丁零”。西汉武帝时,匈奴单于封卫律为丁灵王。《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前100),武出使匈

  • 铜鼓山

    ①在今山西岚县南。《方舆纪要》 卷40岚县: 铜鼓山在 “县南四十里,山险峻”。②即今福建永定县东北铜鼓山。《舆地纪胜》卷132汀州 《景物下》: 铜鼓山 “在上杭县东南百里。(山有铜鼓),声闻则岁大

  • 沙基

    即沙面。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南。

  • 兴州中屯卫

    明洪武中改兴州置,属北平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永乐元年(1403)迁治良乡县(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后废。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治今河北省承德市西滦河镇西南喀喇河屯。属北平

  • 湘东市

    即今江西萍乡市西湘东镇。《清一统志·袁州府》 “江西市” 条: “湘东市,在 (萍乡) 县西三十里。旧有湘东驿,宋建炎中移于黄花渡。”

  • 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济南城西。《春秋》: 桓公十八年 (前694),“公会齐侯于泺”。即此。战国时称为历下邑。

  • 清居郡

    西魏改新兴郡置,属合州。治所在清居县(今四川南充市南青居镇)。辖境相当今四川南充市南部及武胜县西北地。隋开皇初废。

  • 长阳县

    唐改长杨县置,属硖州。治所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寰宇记》卷147长阳县:“县南崖有长阳溪,因以为名。”元属峡州路。明属夷陵州。清属宜昌府。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32年直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