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都兰县

都兰县

1930年置,属青海省。治所在都兰寺(今青海乌兰县东北)。1932年迁至希里沟 (今乌兰县驻地)。1951年迁驻香日德 (今都兰县西南)。1959年迁察汗乌苏 (今都兰县)。


在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东北麓。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积5.22万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3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都兰”系蒙古语,意为“温暖”。1917年设置都兰理事时,因治地在都兰寺(今乌兰县希里沟镇以东),故名。时都兰理事辖今海西州所辖全境,都兰遂成为海西州所辖地区之统称。1931年以理事署地置都兰县,驻都兰寺。1943年由都兰县析置香日德设治局。1946年设治局并入都兰县。1950年为都兰县四区(香日德区)。1951年迁县治察汗乌苏。1952年将都兰县改为都兰自治区。1953年原都兰自治区改建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地级);今县地建置则为都兰蒙族自治区(县级),隶于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至此都兰始为今都兰县之专名。1955年改为都兰蒙族自治县,同年又改为都兰县。移驻香日德。1958年在都兰县析置茶卡工作委员会。1959年县复移治察汗乌苏。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多高山。中西部多沼泽、湖泊,主要有阿拉克湖和南、北霍鲁逊湖。境内有柴达木河、香日德河等。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水草丰美,农、牧业较盛,是青海省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产有春小麦、油菜籽、豌豆等。建有诺木洪农场、香日德农场、英德尔种羊场(均省属)以及查查香卡农场。畜产藏系羊,改良半细毛羊、牦牛、骆驼、马等。野生动物有马鹿、麝、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盘羊、岩羊、黄羊、猞猁、雪鸡、旱獭、石鸡等。并产雪莲、麝香、鹿茸、熊胆、枸杞、茵陈、锁阳、麻黄、羌活等药材。矿产有铁、锰、钨、铅、锌、金、锡、硅、石灰石、天然碱、白云石、石墨、大理石、冰洲石等。工业有电力、煤炭、采矿、冶金、建材、农机修理、印刷、肉类加工、皮革加工、粮油加工等。青藏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吐谷浑古城遗址、唐吐蕃墓葬群、都兰国际狩猎场、宗加、科学图风景区和南、北霍鲁逊湖风景区。


猜你喜欢

  • 神泉村

    即今广东惠来县南神泉镇。《清一统志·潮州府》: 神泉巡司 “在惠来县南十五里神泉村,近大海”。明置巡司于此。清雍正九年 (1731) 移巡司于靖海所城内,仍名神泉。即今广东省惠来县南神泉。明洪武二十七

  • 大名山

    又名大明山、镆铘山。即今广西武鸣县东北大明山,与马山、上林县接界。《明史·地理志》思恩府:“有大揽江,出城东北大名山,下流俱入于郁江。”《清一统志·思恩府》:大名山“在府东三十里。一名大鸣山,与上林、

  • 大伍山

    一名大悟山。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寰宇记》卷132孝感县:“大伍山、小伍山并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俗以为名。”

  • 四界首河

    在今河南、山东境内。《宋史·河渠志二》:嘉祐五年(1060),“河流派别于魏之第六埽,曰二股河,其广二百尺。自二股河行一百三十里,至魏、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七月,都转运使韩贽言:‘四界首古大河

  • 七姑尖

    一作七股尖。在今安徽绩溪县东三十里,南接歙县界。明弘治《徽州府志》:一山并列七峰,峭拔可爱,中一峰崇耸如阖门之状,常有云雾缭绕。

  • 七介山

    即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北六十五里井家山。《魏书·世祖纪》:北魏太延五年(439),“蠕蠕犯塞,遂至七介山,京师大骇”。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南。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柔然敕连可汗闻魏伐姑臧,乘

  • 威远赕

    宋大理置,属威楚府。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元改威远州。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威远州。

  • 雷公山

    ①在今广东雷州市西北。《清一统志·雷州府》: 雷公山 “在海康县西北四十五里。盘旋十余里,林木深郁。昔有雷震此地,因名”。②在今贵州雷山县东,北连雷公坪。苗岭高峰之一。海拔2179米,为清水江与都柳江

  • 和阳驿

    明置,在今安徽太和县西南。《方舆纪要》卷21太和县: 和阳驿 “在县西南五十里”。

  • 东宁

    清康熙三年(1664)郑成功之子郑经改东都为东宁,治所即今台湾省台南市。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降清,废。见“东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