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湖南湘江支流潇水。《水经·湘水注》:“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溧阳州置,属建康府。治所即今江苏溧阳市。十六年 (1279) 改为溧阳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溧阳州置,治今江苏省溧阳市,属建康路(后改为集庆路)。十六年改为路。
五代方镇名。后晋开运二年 (945) 置。治所在曹州 (今山东曹县西北)。后汉废。后周广顺二年 (952) 复置。北宋初废。五代晋开运二年(945年)置,治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周广顺二年(952年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的指向礁。1935年公布名称为方向礁。1947年改名指向礁。
或称不剌、怕剌、普剌。宋、金时为西辽属地。在今新疆博乐市附近。元刘郁《西使记》:“西南行过孛罗城,所种皆麦稻。……城居肆囿间错,土屋窗户皆琉璃。”元属察合台汗国。见刘郁《西使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即今青海都兰县西南香日德镇。民国许公武《青海志略》: 都兰垦务分局辖有香日得。1951—1958年都兰县曾迁驻于此。“香日德”,藏语意为“树木之乡”。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后废。
春秋秦邑。在今陕西泾阳县北。《左传》: 成公十三年 (前578),“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即此。古邑名。春秋秦邑。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左传》成公十三年(前578年):“晋师以诸侯
①1940年晋冀鲁豫边区由武乡县西部析置,属太行区。治段村 (今山西武乡县)。1945年9月撤销,与武东县合并复置武乡县。②1948年绥蒙政府由武川县西部析置,治公滚城 (今内蒙古武川县)。1949年
亦作蒱原郡。西魏恭帝二年 (555) 置,属邛州。治所在广定县 (今四川蒲江县北一里)。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广定县(今四川蒲江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蒲江县和名山县东部。隋开皇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