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儿山
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明史·地理志》 东胜卫:“北有赤儿山。西有黄河。”
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明史·地理志》 东胜卫:“北有赤儿山。西有黄河。”
①战国赵邑。在今河北临城县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②战国赵地。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三年(前296)
元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改峡州路置,治所在夷陵县 (今湖北宜昌市)。同年九月降为峡州。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峡州路置,治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昌、宜都、长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五龙口镇附近。亦名枋口堰水。《方舆杨要》 卷49济源县: 枋口水“沁水渠也。在县东北三十里。两山之间,沁水经焉。旧以枋口为门故名枋口。…… 《胜览》 云: 枋口水,隋卢贲、唐温造俱于
即今湖南汨罗市北三十里桃林寺镇。旧属湘阴县。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湘阴县图: 县东北有桃林。
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保靖县东北十里乳香岩。南朝齐改名零陵县,迁治今保靖县。梁复名迁陵县。隋废入大乡县。古县名。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东。属武陵郡。南朝梁废。
即今湖北汉川县西南十六里城隍镇。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汉川县西南有城隍港。
亦作中江。即今四川中部沱江。六朝以来有中水之称。《宋书·臧质传》:东晋义熙九年(413),“高祖遣朱龄石统大军伐蜀,命(臧)熹奇兵出中水”。即此。古水名。即今四川省长江支流沱江下游。《水经注·江水》:
指今四川西南部大凉山、小凉山。《清史稿·刘秉璋传》:“督蜀八年,历平万县,茂县、川北、秀山土寇,其大小凉山、拉木浪、赡对各夷畔。”
①唐贞观八年 (634) 改临州置,治所在临江县 (今四川忠县)。《寰宇记》 卷149忠州: “以地边巴徼,意怀忠信为名。” 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19忠州: “忠之名,以巴蔓子,或云严颜。”天
在今山东境内。《水经· 河水》: 河水“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郦道元注:“商河首受河水……北径平原县东,又径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南,……商河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东流注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