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沽
在今天津市区西北。以在沽水之西,故名。《清一统志·天津府一》:西沽“在天津县北三里,子牙河入北运河处也,其上流为大清河”。
区片名。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东部。泛指红桥北大街与光荣道、大新街、小辛庄大街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因位于沽河(今北运河)以西得名。相传辽、宋时建村,清道光年间得名。据载,西沽,天津七十二沽之一,是天津地区建村较早聚落之一。旧时此地坑多庙多,如三官庙、龙王庙、娘娘庙等,现今庙宇虽消失,但以庙宇命名的地名依然存在,如三官庙大街等。界内商景繁华,有大红桥商场、西沽公园等。
在今天津市区西北。以在沽水之西,故名。《清一统志·天津府一》:西沽“在天津县北三里,子牙河入北运河处也,其上流为大清河”。
区片名。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东部。泛指红桥北大街与光荣道、大新街、小辛庄大街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因位于沽河(今北运河)以西得名。相传辽、宋时建村,清道光年间得名。据载,西沽,天津七十二沽之一,是天津地区建村较早聚落之一。旧时此地坑多庙多,如三官庙、龙王庙、娘娘庙等,现今庙宇虽消失,但以庙宇命名的地名依然存在,如三官庙大街等。界内商景繁华,有大红桥商场、西沽公园等。
即白石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三十里。《越绝书·吴地传》: “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山。”古山名。又作白石山、白豸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越绝书·吴地传》:“白石山,故为胥女
清光绪元年 (1875) 置,属台湾府。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东县。卑南为高山族村社名,厅以社为名。十三年 (1887) 改为台东州。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今台湾省台东县西北卑南乡。属台湾府。辖境相
北宋置,属内江县。即今四川内江市南椑木镇。明代亦称椑木关。《方舆纪要》 卷69内江县:椑木镇在 “县南三十里。亦曰椑木关。接重庆府荣昌县界,有巡司戍守”。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西南部。面积13平方千米,
又称波堆宗。在今西藏波密县西北倾多。为三波宗中的上波宗。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城西北倾多。1960年与波曲、易贡二宗合并,改置波密县。
即今江西宁都县南二十里竹笮乡。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4:有竹笮嵊墟。
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北七里。《寰宇记》卷59龙冈县:石井冈在“县西北七里。一名龙冈。《水经》云:蓼水出襄国石井冈, 冈上有井,大如车轮,隋《区宇图志》云:光武营军时所凿”。
北宋置,为羁縻智州治。治所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南。元废。
唐初建,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元和志》卷25润州上元县: “辅公祏城,在县东七里。其地本齐文惠太子苑地也,公祏抅乱,筑以为城。其年(按指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 公祏平,城遂毁废。”
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隋书·地理志》京山县:“有角陵山、京山。”南齐置角陵县以此名。
亦称蜀郡北部都尉、北部冉都尉。西汉地节三年(前67)改汶山郡置,属蜀郡。治所在汶江县(今四川茂县北三里)。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汶川、松潘、理县等县地。东汉延光三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