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
一名荆子关。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八十八里荆紫关镇。清王定安 《求阙斋弟子记》 卷12: 同治五年 (1866) 七月,上谕: “张、牛等股有向淅川、内乡之意,而荆紫关、潼关为入陕通衢。”
又称荆子关、荆子口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城关镇西北。南临丹江,北负群山,为豫、鄂、陕三省交通咽喉,历为交通、军事、商业要津。西汉时名草桥关。明代以关后山上长满荆条,荆花盛开时遍地荆籽飘落,改名荆籽关。后以荆花呈紫色,遂雅称今名。金正大八年(1231年)武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以抗蒙古军队于此。
一名荆子关。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八十八里荆紫关镇。清王定安 《求阙斋弟子记》 卷12: 同治五年 (1866) 七月,上谕: “张、牛等股有向淅川、内乡之意,而荆紫关、潼关为入陕通衢。”
又称荆子关、荆子口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城关镇西北。南临丹江,北负群山,为豫、鄂、陕三省交通咽喉,历为交通、军事、商业要津。西汉时名草桥关。明代以关后山上长满荆条,荆花盛开时遍地荆籽飘落,改名荆籽关。后以荆花呈紫色,遂雅称今名。金正大八年(1231年)武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以抗蒙古军队于此。
清康熙五年(1666)改安隆长官司置,属思恩府。治所即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六年(1667)移治扁牙寨之坝楼山(今隆林县东南扁牙乡),寻迁砦儿山(今田林县西北旧州镇)。雍正十年(1732)升为直隶州。
又名莘溪。即今上海市闵行区驻地。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华亭县: “莘庄镇在城北四十五里。” 1960年上海县治由闵行镇迁此。1992年改为闵行区驻地。(莘xīn) 在上海市闵行区中部偏西。面积19.
①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北三里。东汉属吴郡,建安二十四年 (219) 孙权封陆逊为娄侯; 三国吴黄龙元年 (229) 封张昭为娄侯。皆在此。南朝梁天监六年 (507) 改为信义县。②清顺
一名察赤。明西域国名。即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明史·西域传》:达失干“西去撒马儿罕七百余里。城居平原,周二里”。
西晋太康十年 (289) 置,属冀州。治所在武邑县 (今河北武邑县)。北魏皇始三年 (398)移治武强县 (今河北武强县西南旧城),仍属冀州。辖境相当今河北武邑、武强、阜城等县地。北齐废。西晋太康十年
①清代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市街分为三部分:中为宫殿区;西为喇嘛区;东为商业区。俗称西区为西库伦,东区为东库伦或买卖城。②今蒙古国克鲁伦河西岸克鲁伦城,旧称东库伦。③即小库伦。今内蒙古库伦旗。(1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许县置,为颍川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为五都之一。东魏天平元年(534)移治今许昌市东北五十一里许田,为许昌郡治。隋属颍川郡。唐属许州。五代唐改为许田县。②
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后汉书·明帝纪》注引 《帝王世纪》: 原陵“在临平亭东南”。又,同书《皇后纪》: 和帝阴皇后“葬临平亭部”。《水经·河水注》: “河水右径临平亭北。” 即此。
在今湖北浠水县北。《舆地纪胜》 卷47蕲州: 巴河 “源出板石山”。《方舆纪要》 卷76蕲水县:板石山 “在县北,巴水出于此”。
即今福建寿宁县东南斜滩镇。明弘治中移渔溪巡司治此。在福建省寿宁县东南部、斜滩溪两岸。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斜滩,人口2540。因河滩得名。1958年设金星公社,1959年改斜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