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二年 (714) 置,属鄯州。在今青海湟中县西南。《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 “西南二百五十里有绥和守捉城。” 至德以后废。
即今湖北东北举水。《寰宇记》卷131黄州麻城县:岐亭河“在县西北八十里。唐武德三年于县置亭州,取此为名”。
亦作奇纳林屯。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黑龙江南岸勤得利村。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7:“东北松花江即混同江南岸,距 (富克锦) 城三百八十里奇纳林屯。” 即此。
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土剌河上源东乌兰山口。明金幼孜 《北征后录》: 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亲北征至饮马河 (今克鲁伦河)。五月“初七日次忽兰忽失温,……寇大败,人马死伤无算,皆号痛而往,宵遁
在今广西天峨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1程县:回顾山在“县东五十里”。
在今河南郏县东北十余里。《水经·汝水注》:蓝水“东南流径纪氏城西有层台,谓之纪氏台。《续汉书》曰:‘世祖车驾西征,盗贼群起,郏令冯鲂为贼延裒所攻,力屈。上诣纪氏,群贼自降’。即是处”。
即包山。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洞庭西山。西晋左思 《吴都赋》: “指苞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流。” 刘逵注: “班固曰: 洞庭,泽名。王逸曰: 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苞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谓洞庭。”《水经·
①明置,即今浙江武义县南二十里古竹村。《明史·地理志》 金华府武义县: “西有苦竹市。” 《方舆纪要》 卷93武义县: 苦竹市 “路出宣平、丽水,此其驻顿处”。②在今江西乐安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
即大克穆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安哥拉河口以南)。有二源,据《乾隆内府舆图》,北源为贝克穆河(今名大叶尼塞河),在萨彦岭南,纳诸水西流折南流,会华克穆河;南源为华克穆河(今名小叶尼塞河),在库苏古尔
唐置,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南五十余里三河乡。《新唐书·地理志》:睦州“有三河戍”。《方舆纪要》卷90严州府:三河关“在府(治今梅城镇)南四十里。有三河渡,即东阳江渡口也。唐置三河戍于此”。唐置,在今浙江省